圣一法师-18维摩诘所说经 粤语 (SY)018

日期:一九九零年七月
地点:宝林禅寺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维摩诘所说经》,简称《维摩诘经》、《维摩经》,或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净名经》,是大乘佛教的佛经。该经共三卷十四品,以维摩诘居士命名。最通行的版本由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它以辩论的方式来详细说明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在教义上的分别,集中讨论不二论。维摩诘居士是从东方妙喜国来的。

经中的主角人物是以居士身份出身的维摩诘菩萨。维摩诘家财万贯,平常救助贫民、布施僧侣,乐善好施;而且不执着于外相,为了度化众生,维摩诘居士可以向天神天魔说法,也可以向王公贵族说法,甚至在妓院、赌场向贪欢求乐的乡民说法。经文主要讲述了发生在毗耶离的一次法会,叙述维摩诘菩萨与诸位菩萨和声闻罗汉满智慧和譬喻的问答。这是《不可思议品》。讲到不可思议处,维摩居士家中有天女现身,散下天花供养大家。舍利弗便问天女来到维摩居士的家中有多久了,天女却告诉他无始无终的道理。舍利弗告诉天女这么强大,为什么不变成男人?天女说舍利弗怎么还有男女相之别。天女当场把舍利弗变成了女人,自己变成了舍利弗。

圣一法师-17圆觉经 粤语 (SY)017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经文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圆觉经》,佛教大乘经典,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
圆觉经内容概述

全经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共有十二章,主要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和贤善首菩萨就有关修行菩萨道所提出的问题,以长行和偈颂形式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方法。此经在《开元释教录》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罗藏”,后收入华严部。
圆觉经历史源流

在智升《续古今译经图记》中,首次记录此书为佛陀多罗 (Buddhatrāta)所译,但译出时间不详,佛陀多罗的生平也没被记录下来。圭峰宗密在《圆觉经大疏》中记录了一个说法,此经于长寿二年(693年)译出,但也无法提供更精确的资料,此外,宗密曾见到一古本,据传贞观21年(647年)于潭州宝云寺译出,但无法确定真假。
此经是唐、宋以来天台宗、贤首宗、禅宗等盛行讲习的经典。最早提倡此经的是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他为此经作了七部注解,著名的有《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圆觉经略疏》、《圆觉经略疏钞》。

圣一法师-1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粤语 (SY)016

圣一法师
日期:一九八八年十一月
地点:马来西亚,吉隆坡,法华庵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阐述大乘佛教的空和般若思想的经典,又称《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心经》。本经是大品般若及小品般若的实相教理,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加以浓缩后成为二百余字的极精简经典,因此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礙,无罣礙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圣一法师-15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粤语 (SY)015

日期:一九九四年七月讲。
地点:宝林禅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南北朝时代的开善智藏,持诵该经,多有灵验感应,加之以禅宗后来大力弘扬,使得金刚经成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课诵的佛经。
早期天台宗和华严宗皆视金刚经为不了义经,唐朝以后的僧人,则将该经视为阐扬佛性密意的经典。明朝末年的秘密宗教大力推崇金刚经,将“空”等同于“道”,视之为能源出万物的“真空家乡”。
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唐代咸通(868年)年间印刷,世界最早的印刷品之一,藏于大英图书馆。

圣一法师-14过堂开示 粤语 (SY)014

圣一法师开示于1995年1月

参考资料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光陰一去就不再來,今年去了就是明年,明年去了再沒有一個明年,就是後年了。所以光陰猶如流水一樣,一去就不復來。我們人命亦復如是,二十歲過了,來世才 再有二十歲,今世再沒有二十歲了。三十歲亦復如是,過了三十歲,再想找回三十歲就找不到。所以古人說:「修行用功要靠年少。」年少血氣方剛,最容易上路, 所以二十歲到三十歲這十年是黃金時代,黃金都買不到這個好時間。三十歲至四十歲是白銀時代,白銀都沒有那麼好,三十歲至四十歲用功特 別相應。所以我本人二十歲至三十歲這個佛學就圓滿了,以後研究的就是多餘了,所以三十歲出來升大座講經。二十歲至三十歲這十年,修禪定、修智慧、求福,在 南華寺求福,在外省求慧,禪定未得。後來三十歲至四十歲,住茅篷,辦道場,辦了這個寶林,燃指、坐禪,十年之中都是這箇功用,所以這十年是白銀時代。二十 歲至三十歲是黃金時代,所以我們不要辜負光陰,不要辜負你的年齡。三十歲至四十歲是白銀年齡,你不要辜負。五十歲以上就不堪了,五十歲以上血氣漸漸衰弱, 用起功來便打折扣。是以,要愛惜光陰,不要說自己年紀還輕,年紀青過了,再沒有年青,年青過了老就來,年紀老過了就年紀死呢!就是這樣,生老病死,所以我 們要愛惜光陰。

自從打禪七回來,我耳鳴沒有領導各位用功,後來耳朵稍為好轉,我們就唸《楞嚴咒》,唸了三天,不是打七,打七要七天。唸《楞嚴咒》唸了三天,有什麼好處 呢?唸《楞嚴咒》一直唸,你又唸我又唸,你唸不到我都唸到,這樣人家幫忙我們唸到,我們唸不到人家幫我們唸到,自己不需要分別,不需要操心,一心來觀照, 觀什麼?不是要你觀《楞嚴咒》,《楞嚴咒》唸熟了不需要觀,你觀《楞嚴咒》,觀得清清楚楚就求到福,慧未曾求到。所以我們唸《楞嚴咒》不需要觀,這麼多人 來唸,我們隨口來唸,不需要分別。我們觀什麼?我們觀的是唸《楞嚴咒》的心,大家唸我又唸,不需要分別,唸到爛熟,這個時候,七遍《楞嚴咒》之中,我們一 心來觀唸《楞嚴咒》那個心,那個心觀不觀得到呢?說給你們知,觀不到!觀不到就觀到個不可得的心。觀不到,就觀到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不可得的心。所謂文采 已彰,等於寫字,在空中寫字,雖然不可得,文采已彰,不是在紙上來寫字,紙上寫字就可得,那張紙寫了不能再寫。在空中寫字,寫了又寫,寫一萬遍一千遍都不 會有增有減。空中寫字沒有字嗎?又不是沒有,天龍八部都來擁護空中的字,天龍八部都來供養、來尊重,幢幡寶蓋來恭敬,這就是文采已彰。空中寫字的確無形 相,無形相,但空中有字呀!不過我們看上來是無形相,但天龍八部都來擁護。所以我們唸這個《楞嚴咒》,大家唸我又唸,不需要去分別它,我們一心來觀唸《楞 嚴咒》的心,觀、觀、觀,觀不到,觀不到都是觀心!從空中寫字,雖然看不到,但是空中仍有字啊!不可以說空中無字,在空中寫字,天龍八部都來擁護這個虛 空,如果空中不寫字,天龍八部不會來擁護這個虛空。你在昂平寫字,空中就有天龍八部來擁護。香港不會擁護,因為沒有在香港的虛空寫字。若你在東涌寫字,天 龍八部就來東涌擁護這個虛空,因為東涌的虛空這裡有字嘛!他們就來擁護。但九龍沒有字,天龍八部不會擁護。所以,不可得就是功用。因此我們有機會,我們就 唸三天《楞嚴咒》,為何不打七呢?因為時間不夠!為何要唸三天呢?時間又不可太短!唸一天又沒有味道,未能夠上路。唸三天,純熟了,你便不需要理會《楞嚴 咒》,只要一味觀唸《楞嚴咒》的心,這就是觀心,觀心法門就是參禪,念佛是誰也是它!本來面目也是它!沒有兩個!所以不要辜負光陰,若等到六七十歲,耳又 聾、眼又矇、骨又痛,坐禪又不行,念佛又無氣,不堪設想,唯有拜佛,念阿彌陀佛,種種善根。

圣一法师-13佛遗教经 粤语 (SY)013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佛遺教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阬;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墬於阬埳。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阬。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者,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隄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

汝等比丘,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閒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故。時阿[少/免]樓馱,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阿[少/免]樓馱雖說此語,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暗。

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圣一法师-12佛说四十二章经 粤语 (SY)012

圣一法师开示于1990年5月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内容是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了四十二段话所编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四十二章经》论其胜义,盖有四端:一、辞最简驯,二、义最精富,三、胪者古真,四、传最平易。用以上四重以观察于佛,则佛之全体大用明。

後漢西域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譯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悅之。明日問群臣:「此為何神也?」

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曰佛,輕舉能飛,殆將其神也。」

於是上悟,即遣使者張騫、羽林中郎將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國寫取佛經四十二章。在第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於是道法流布,處處修立佛寺。遠人伏化願為臣妾者,不可稱數,國內清寧,含識之類蒙恩受賴于今不絕也。

佛言:「辭親出家為道,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為四真道行,進志清淨,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住壽命,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魂靈上十九天,於彼得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羅漢;愛欲斷者,譬如四支斷,不復用之。」

佛言:「除鬚髮,為沙門,受道法,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弊者,愛與欲也。」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者: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不信三尊,以邪為真。優婆塞行五事,不懈退,至十事,必得道也。」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止其心,罪來歸身,猶水歸海,自成深廣矣;有惡知非,改過得善,罪日消滅,後會得道也。」

佛言:「人愚吾以為不善,吾以四等慈護濟之;重以惡來者,吾重以善往,福德之氣,常在此也;害氣重殃,反在于彼。」

有人聞佛道守大仁慈,以惡來,以善往,故來罵。佛默然不答,愍之癡冥狂愚使然。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實禮如之乎?」曰:「持歸。」「今子罵我,我亦不納,子自持歸,禍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追形,終無免離,慎為惡也。」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污天,還污己身;逆風坋人,塵不污彼,還坋于身。賢者不可毀,禍必滅己也。」

佛言:「夫人為道務博愛,博哀施德莫大施。守志奉道,其福甚大;睹人施道,助之歡喜,亦得福報。」

質曰:「彼福不當減乎?」

佛言:「猶若炬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取其火去,熟食、除冥;彼火如故,福亦如之。」

佛言:「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持五戒者一人,飯持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洹,飯須陀洹百萬不如飯一斯陀含,飯斯陀含千萬不如飯一阿那含,飯阿那含一億不如飯一阿羅漢,飯阿羅漢十億不如飯辟支佛一人,飯辟支佛百億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親,教親千億不如飯一佛——學願求佛,欲濟眾生也。飯善人福最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

佛言:「天下有五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制命不死難、得佛經難、生值佛世難。」

有沙門問佛:「以何緣得道?奈何知宿命?」

佛言:「道無形,知之無益,要當守志行;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即自見形,斷欲守空,即見道真,知宿命矣。」

佛言:「何者為善?唯行道善。何者最大?志與道合大。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無怨,必為人尊。何者最明?心垢除、惡行滅,內清淨無瑕;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未見之萌,得無不知、無不見、無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乎。」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譬如濁水,以五彩投其中,致力攪之,眾人共臨水上,無能睹其影者;愛欲交錯,心中為濁,故不見道;水澄穢除,清淨無垢,即自見形。猛火著釜下,中水踊躍,以布覆上,眾生照臨,亦無睹其影者;心中本有三毒涌沸在內,五蓋覆外,終不見道;要心垢盡,乃知魂靈所從來,生死所趣向,諸佛國土、道德所在耳。」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猶在,學道見諦,愚癡都滅,得無不見。」

佛言:「吾何念念道?吾何行行道?吾何言言道?吾念諦道,不忽須臾也。」

佛言:「睹天地念非常,睹山川念非常,睹万物形體豐熾念非常;執心如此,得道疾矣。」

佛言:「一日行,常念道、行道,遂得信根,其福無量。」

佛言:「熟自念身中四大,名自有名都為無,吾我者寄生,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

佛言:「人隨情欲求華名,譬如燒香,眾人聞其香,然香以熏自燒;愚者貪流俗之名譽,不守道真,華名危己之禍,其悔在後時。」

佛言:「財色之於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佛言:「人繫於妻子、寶宅之患,甚於牢獄、桎梏、鋃鐺。牢獄有原赦,妻子情欲雖有虎口之禍,己猶甘心投焉,其罪無赦。」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假其二,普天之民,無能為道者。」

佛言:「愛欲之於人,猶執炬火逆風而行。愚者不釋炬,必有燒手之患。貪婬、恚怒、愚癡之毒,處在人身,不早以道除斯禍者,必有危殃,猶愚貪執炬,自燒其手也。」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以試佛意、觀佛道。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以可斯俗,難動六通。去!吾不用爾。」天神踰敬佛,因問道意;佛為解釋,即得須陀洹。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左觸岸,亦不右觸岸;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其入海矣。人為道,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誑,精進無疑,吾保其得道矣。」

佛告沙門:「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道,乃可信汝意耳。」

佛告諸沙門:「慎無視女人,若見無視。慎無與言,若與言者,敕心正行,曰:『吾為沙門,處于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所污。老者以為母,長者以為姊,少者為妹,幼者子,敬之以禮。』意殊當諦惟觀,自頭至足自視內,彼身何有,唯盛惡露諸不淨種,以釋其意矣。」

佛言:「人為道去情欲,當如草見火,火來已卻。道人見愛欲,必當遠之。」

佛言:「人有患婬,情不止,踞斧刃上,以自除其陰。佛謂之曰:『若斷陰不如斷心,心為功曹,若止功曹,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斯須即死?』」佛言:「世俗倒見,如斯癡人。」

有婬童女與彼男誓,至期不來而自悔曰:「欲吾知爾本,意以思想生,吾不思想爾,即爾而不生。」佛行道聞之,謂沙門曰:「記之!此迦葉佛偈,流在俗間。」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畏。無愛即無憂,不憂即無畏。」

佛言:「人為道,譬如一人與萬人戰,被鉀、操兵、出門欲戰,意怯膽弱乃自退走,或半道還,或格鬥而死,或得大勝還國高遷。夫人能牢持其心,精銳進行,不惑于流俗狂愚之言者,欲滅惡盡,必得道矣。」

有沙門夜誦經甚悲,意有悔疑,欲生思歸。佛呼沙門問之:「汝處于家將何修為?」

對曰:「恒彈琴。」佛言:「絃緩何如?」曰:「不鳴矣。」「絃急何如?」曰:「聲絕矣。」「急緩得中何如?」「諸音普悲。」佛告沙門:「學道猶然,執心調適,道可得矣。」

佛言:「夫人為道,猶所鍛鐵漸深,棄去垢,成器必好。學道以漸深,去心垢,精進就道。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惱,意惱即行退,行退即修罪。」

佛言:「人為道亦苦,不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無量。心惱積罪,生死不息,其苦難說。」

佛言:「夫人離三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情完具難;六情已具,生中國難;既處中國,值奉佛道難;既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難,生菩薩家難;既生菩薩家,以心信三尊、值佛世難。」

佛問諸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數日間。」佛言:「子未能為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飯食間。」佛言:「子未能為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佛言:「善哉!子可謂為道者矣。」

佛言:「弟子去,離吾數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在吾左側,意在邪,終不得道。其實在行,近而不行,何益萬分耶!」

佛言:「人為道,猶若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其義皆快,行者得道矣。」

佛言:「人為道,能拔愛欲之根,譬如摘懸珠,一一摘之,會有盡時。惡盡,得道也。」

佛言:「諸沙門行道,當如牛負,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趣欲離泥,以自蘇息。沙門視情欲,甚於彼泥,直心念道可免眾苦。」

佛言:「吾視諸侯之位如過客,視金玉之寶如礫石,視氈素之好如弊帛。」

四十二章經

圣一法师-11楞严经纲要 粤语 (SY)011

圣一法师开示于1997年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圣一法师-10普贤十大行愿 粤语 (SY)010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唐 罽賓國 三藏 般若 奉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
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遶,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讚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
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遶,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諭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懺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
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遶,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慇懃勸請轉妙法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毘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折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毘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恒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普皆迴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銷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荼、若毘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噉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遶。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  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  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  一一遍禮剎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  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  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  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  讚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  妓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  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  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  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恚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十方一切諸眾生,  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  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  轉於無上妙法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  利樂一切諸眾生。
所有禮讚供養福,  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  迴向眾生及佛道。
我隨一切如來學,  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  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  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願普隨三世學,  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一切剎,  廣大清淨妙莊嚴,
眾會圍遶諸如來,  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  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  滅除煩惱盡無餘。
我為菩提修行時,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淨戒,  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鳩槃荼,  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  悉以諸音而說法。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恒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  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惡道苦,  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於剎塵劫,  十方利益恒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  盡於未來一切劫,
恒修普賢廣大行,  圓滿無上大菩提。
所有與我同行者,  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  一切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  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  於我常生歡喜心。
願常面見諸如來,  及諸佛子眾圍遶,
於彼皆興廣大供,  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  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  盡未來劫常修習。
我於一切諸有中,  所修福智恒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  獲諸無盡功德藏。
一塵中有塵數剎,  一一剎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  我見恒演菩提行。
普盡十方諸剎海,  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  我遍修行經劫海。
一切如來語清淨,  一言具眾音聲海,
隨諸眾生意樂音,  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  於彼無盡語言海,
恒轉理趣妙法輪,  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於未來,  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  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  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  如幻解脫及威力。
於一毛端極微中,  出現三世莊嚴剎,
十方塵剎諸毛端,  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  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  我皆往詣而親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  普門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  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  無著無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諸威力,  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淨一切善業力,  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  圓滿普賢諸行力。
普能嚴淨諸剎海,  解脫一切眾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  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  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  修行無倦經劫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  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  以普賢行悟菩提。
一切如來有長子,  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迴向諸善根,  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恒清淨,  諸行剎土亦復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  願我與彼皆同等。
我為遍淨普賢行,  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餘,  未來際劫恒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  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  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  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淨,  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虛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  我願究竟恒無盡。
十方所有無邊剎,  莊嚴眾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  經一切剎微塵劫。
若人於此勝願王,  一經於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  獲勝功德過於彼。
即常遠離惡知識,  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  具此普賢最勝願。
此人善得勝壽命,  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成就,  如彼普賢菩薩行。
往昔由無智慧力,  所造極惡五無間,
誦此普賢大願王,  一念速疾皆銷滅。
族姓種類及容色,  相好智慧咸圓滿,
諸魔外道不能摧,  堪為三界所應供。
速詣菩提大樹王,  坐已降伏諸魔眾,
成等正覺轉法輪,  普利一切諸含識。
若人於此普賢願,  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  決定獲勝菩提道。
若人誦此普賢願,  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  成就眾生清淨願。
我此普賢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沈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踊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并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圣一法师-09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粤语 (SY)009

圣一法师主讲
时间:一九九二年

在线收听:

 《药师经》,全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由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为中文。和《地藏经》一样,《药师经》是赞叹药师佛行愿的佛经,是大乘经典之一。
药师经十二大愿
药师如来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为救度众生而发十二大愿(或称十二上愿)如下:
1.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令一 切有情,如我无异。

2.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3.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4.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5.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6.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躃背偻、白癞颠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7.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8.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9.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10.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加,缚录鞭挞。系闭牢狱。工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前逼。身心受苦。若闻声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11.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 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天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昧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12.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实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药师经功德利益

一:药师法门以读诵《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念药师咒,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为根本,法门殊胜。修药师法门的人切记多多帮助病苦的人,多多施药关心病人,如经所说而行。如法修持,获福无边。
二:药师法门是现生就能得福慧的法门。药师佛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我们发挥财富,所求皆得。
三:药师法门是最适合相貌不好的人修。有人体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 苦。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来生就会长得非常美丽。
四:药师法门是最适合贫穷的人修。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很快就能得到财富。
五:药师法门是最适合病苦的人修。众人有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字,一经其耳,众病悉得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六:药师法门是最适合诸事不顺的人修。众生心中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
七:药师法门是最适合一心求生极乐世界,而没有把握的人修。有人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修学药师法门,临命终时有八菩萨。乘神通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易得弥陀本愿海,唯修药师本愿海。
八:药师法门是最适合持戒不严的人修。有人学习如来正法。而破戒律。有虽不破戒律而破轨则。有于戒律轨则虽得不坏,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便舍恶行修诸善法。不堕恶趣。设有不能舍诸恶行,修行善法。堕恶趣者。由于如来本愿威力。令其现前暂闻名号。从彼命终还生人趣。得正见精进善调意乐。
九:药师法门是最适合灾难重重的人修。灾难起时,所谓人众疾疫难,外国侵逼难,国家政变难,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难,非时风雨难,过时不雨难。如果能供养药师琉璃光如来,众难解脱。
十:修药师法门,不会九横死,不会中邪,因为有药叉菩萨保护。
十一:若是女人讨厌女人身,听到世尊药师如来名号,至心称念,于后不复更受女身。
十二: 修药师法门,聪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速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