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一法师-B07 佛说四十二章经 版本二 粤语 (SY)B07

圣一法师开示于1990年5月
由“圣一老和尚法宝研究学会”整理提供

在线收听:

《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内容是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了四十二段话所编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四十二章经》论其胜义,盖有四端:一、辞最简驯,二、义最精富,三、胪者古真,四、传最平易。用以上四重以观察于佛,则佛之全体大用明。

後漢西域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譯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悅之。明日問群臣:「此為何神也?」

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曰佛,輕舉能飛,殆將其神也。」

於是上悟,即遣使者張騫、羽林中郎將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國寫取佛經四十二章。在第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於是道法流布,處處修立佛寺。遠人伏化願為臣妾者,不可稱數,國內清寧,含識之類蒙恩受賴于今不絕也。

佛言:「辭親出家為道,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為四真道行,進志清淨,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住壽命,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魂靈上十九天,於彼得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羅漢;愛欲斷者,譬如四支斷,不復用之。」

佛言:「除鬚髮,為沙門,受道法,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弊者,愛與欲也。」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者: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不信三尊,以邪為真。優婆塞行五事,不懈退,至十事,必得道也。」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止其心,罪來歸身,猶水歸海,自成深廣矣;有惡知非,改過得善,罪日消滅,後會得道也。」

佛言:「人愚吾以為不善,吾以四等慈護濟之;重以惡來者,吾重以善往,福德之氣,常在此也;害氣重殃,反在于彼。」

有人聞佛道守大仁慈,以惡來,以善往,故來罵。佛默然不答,愍之癡冥狂愚使然。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實禮如之乎?」曰:「持歸。」「今子罵我,我亦不納,子自持歸,禍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追形,終無免離,慎為惡也。」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污天,還污己身;逆風坋人,塵不污彼,還坋于身。賢者不可毀,禍必滅己也。」

佛言:「夫人為道務博愛,博哀施德莫大施。守志奉道,其福甚大;睹人施道,助之歡喜,亦得福報。」

質曰:「彼福不當減乎?」

佛言:「猶若炬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取其火去,熟食、除冥;彼火如故,福亦如之。」

佛言:「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持五戒者一人,飯持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洹,飯須陀洹百萬不如飯一斯陀含,飯斯陀含千萬不如飯一阿那含,飯阿那含一億不如飯一阿羅漢,飯阿羅漢十億不如飯辟支佛一人,飯辟支佛百億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親,教親千億不如飯一佛——學願求佛,欲濟眾生也。飯善人福最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

佛言:「天下有五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制命不死難、得佛經難、生值佛世難。」

有沙門問佛:「以何緣得道?奈何知宿命?」

佛言:「道無形,知之無益,要當守志行;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即自見形,斷欲守空,即見道真,知宿命矣。」

佛言:「何者為善?唯行道善。何者最大?志與道合大。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無怨,必為人尊。何者最明?心垢除、惡行滅,內清淨無瑕;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未見之萌,得無不知、無不見、無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乎。」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譬如濁水,以五彩投其中,致力攪之,眾人共臨水上,無能睹其影者;愛欲交錯,心中為濁,故不見道;水澄穢除,清淨無垢,即自見形。猛火著釜下,中水踊躍,以布覆上,眾生照臨,亦無睹其影者;心中本有三毒涌沸在內,五蓋覆外,終不見道;要心垢盡,乃知魂靈所從來,生死所趣向,諸佛國土、道德所在耳。」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猶在,學道見諦,愚癡都滅,得無不見。」

佛言:「吾何念念道?吾何行行道?吾何言言道?吾念諦道,不忽須臾也。」

佛言:「睹天地念非常,睹山川念非常,睹万物形體豐熾念非常;執心如此,得道疾矣。」

佛言:「一日行,常念道、行道,遂得信根,其福無量。」

佛言:「熟自念身中四大,名自有名都為無,吾我者寄生,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

佛言:「人隨情欲求華名,譬如燒香,眾人聞其香,然香以熏自燒;愚者貪流俗之名譽,不守道真,華名危己之禍,其悔在後時。」

佛言:「財色之於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佛言:「人繫於妻子、寶宅之患,甚於牢獄、桎梏、鋃鐺。牢獄有原赦,妻子情欲雖有虎口之禍,己猶甘心投焉,其罪無赦。」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假其二,普天之民,無能為道者。」

佛言:「愛欲之於人,猶執炬火逆風而行。愚者不釋炬,必有燒手之患。貪婬、恚怒、愚癡之毒,處在人身,不早以道除斯禍者,必有危殃,猶愚貪執炬,自燒其手也。」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以試佛意、觀佛道。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以可斯俗,難動六通。去!吾不用爾。」天神踰敬佛,因問道意;佛為解釋,即得須陀洹。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左觸岸,亦不右觸岸;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其入海矣。人為道,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誑,精進無疑,吾保其得道矣。」

佛告沙門:「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道,乃可信汝意耳。」

佛告諸沙門:「慎無視女人,若見無視。慎無與言,若與言者,敕心正行,曰:『吾為沙門,處于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所污。老者以為母,長者以為姊,少者為妹,幼者子,敬之以禮。』意殊當諦惟觀,自頭至足自視內,彼身何有,唯盛惡露諸不淨種,以釋其意矣。」

佛言:「人為道去情欲,當如草見火,火來已卻。道人見愛欲,必當遠之。」

佛言:「人有患婬,情不止,踞斧刃上,以自除其陰。佛謂之曰:『若斷陰不如斷心,心為功曹,若止功曹,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斯須即死?』」佛言:「世俗倒見,如斯癡人。」

有婬童女與彼男誓,至期不來而自悔曰:「欲吾知爾本,意以思想生,吾不思想爾,即爾而不生。」佛行道聞之,謂沙門曰:「記之!此迦葉佛偈,流在俗間。」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畏。無愛即無憂,不憂即無畏。」

佛言:「人為道,譬如一人與萬人戰,被鉀、操兵、出門欲戰,意怯膽弱乃自退走,或半道還,或格鬥而死,或得大勝還國高遷。夫人能牢持其心,精銳進行,不惑于流俗狂愚之言者,欲滅惡盡,必得道矣。」

有沙門夜誦經甚悲,意有悔疑,欲生思歸。佛呼沙門問之:「汝處于家將何修為?」

對曰:「恒彈琴。」佛言:「絃緩何如?」曰:「不鳴矣。」「絃急何如?」曰:「聲絕矣。」「急緩得中何如?」「諸音普悲。」佛告沙門:「學道猶然,執心調適,道可得矣。」

佛言:「夫人為道,猶所鍛鐵漸深,棄去垢,成器必好。學道以漸深,去心垢,精進就道。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惱,意惱即行退,行退即修罪。」

佛言:「人為道亦苦,不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無量。心惱積罪,生死不息,其苦難說。」

佛言:「夫人離三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情完具難;六情已具,生中國難;既處中國,值奉佛道難;既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難,生菩薩家難;既生菩薩家,以心信三尊、值佛世難。」

佛問諸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數日間。」佛言:「子未能為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飯食間。」佛言:「子未能為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佛言:「善哉!子可謂為道者矣。」

佛言:「弟子去,離吾數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在吾左側,意在邪,終不得道。其實在行,近而不行,何益萬分耶!」

佛言:「人為道,猶若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其義皆快,行者得道矣。」

佛言:「人為道,能拔愛欲之根,譬如摘懸珠,一一摘之,會有盡時。惡盡,得道也。」

佛言:「諸沙門行道,當如牛負,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趣欲離泥,以自蘇息。沙門視情欲,甚於彼泥,直心念道可免眾苦。」

佛言:「吾視諸侯之位如過客,視金玉之寶如礫石,視氈素之好如弊帛。」

四十二章經

圣一法师-B06 佛法要义 粤语 (SY)B06

佛法的要義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聖一老法師開示於香港文化中心
由“圣一老和尚法宝研究学会”整理提供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善知識:
今晚是第二天由佛聯會所主辦弘法的工作,本人隨喜參加。佛法是宇宙間的真理,連天魔外道都不能破壞它的。佛陀是這真理的發明者,又教弟子發明這個真理,唯有真理可以度眾生出苦海,唯有真理可以度眾生成佛道。
真理在我們佛教來講,不離三寶。第一是「佛寶」,佛即覺也。懂得真理就有覺,覺善就修善,覺惡就止惡,覺生就度生。眾生就憑這個覺,一覺就能度九法界的眾生成佛道,這個真理裡頭有個覺字,所以懂得真理。
第二是「法寶」,法即正也。真理裡頭有個正字,世界上的法很多,但都不得正啊!正就只有一個,邪就無量無邊那麼多。釋迦牟尼佛說末法的時候,天魔外道,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數,以假亂真,所以佛法就有個正字。法寶,達摩祖師說:「性淨之理,名之為法。」以經教來講,「軌物生解,任持自性。」名之為法。法是修行的本位,永遠不會離開它的本位,而任持自性。像我在小孩時,聽到一個阿彌陀佛,到現在都已七十歲了,都還是阿彌陀佛,它任持那個自性。軌物生解,軌就有個軌道,物就是指眾生,令眾生能解。
阿彌陀佛不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佛,是極樂世界的佛。以事相來講,是離我們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以理性來說,不隔,不會有隔的。極樂就是娑婆,娑婆就是淨土,以理性來講,不隔,所以這個名之為法。軌物生解,任持自性,反是說者即是魔說。
第三是「僧寶」,僧即淨也。我們佛弟子,不但要皈依佛,皈依法,還要皈依僧。執相布施,就不清淨,漏落入這生死的苦海;離相布施就清淨,到涅槃的彼岸,而且有無漏的功德。有漏的功德就不淨了,就好像這個水,有漏,漏著、漏著,就漏完了。人天的福是有漏的,享福,享啊!享啊!這個福就享盡了。
無漏的福是不會盡的,阿羅漢就是得到無漏的福,他稱為應供,令人得福,自己的福也都不會損的,得無漏的福嘛!所以僧就是淨也,修一切行都清淨,名之為僧,否則僧與外道又有何差別呢!外道也講持戒,外道也講布施,但是他們不得清淨啊!執相布施又怎麼能淨呢?執相布施有一個我相,有一個人相,有一個物相,所以這布施就不淨,不能到彼岸,只可在這生死中享受小小的福報,皆由於你布施不能淨之故。
因此出家人不但要持戒,更要六根清淨,六根不染六塵,六根就清淨;六塵不染六根,這個六根就更清淨了。六根清淨叫做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而布施,成就無為的功德,不落生死。所以僧人證這個初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乃至菩薩無生法忍,這都是無為清淨妙行,這就名之為僧寶。
真理上第一要講法。非法不能覺悟真理,真理人人都有,你能覺,萬理就現出來了,破除了我法二執,那一個見不到如來的智慧德相呢?假如你有我法二執,你就見不到如來的智慧德相,所以第一要覺。
第二要依正法來修行。什麼叫正法?正法就可以出苦海,而不是賺錢發財的法。賺錢發財的法出不了苦海的,這個正法出苦海,不但度自己出苦海,也度一切人出苦海,所以這就名為正法。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依法來修行,修清淨無為的妙行,  證無為的妙行而證聖果。
那一般人呢?天魔外道他修行,處處都執著,連初果都證不到。初果名為入流,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外道迷了人天這個五欲,那裡能夠出色聲香味觸法,入法性之流呢?所以說佛陀是天地間真理的發明者,因此我們初初學佛時,就要皈依佛,覺也。皈依法,依這個真理來修。皈依僧,不是光說不練,還得要懂得行,以僧來修這無為的妙行。出家人不同於在家人,出家要修無為法嘛!目的是要了生死,度人到彼岸,修這個無為法。
昨天將這個淨土法門《阿彌陀經》奉獻給各位,《阿彌陀經》是鳩摩羅什翻譯的,翻得非常好,就好像一條龍一樣,首尾貫通,若隱若顯,變化無窮。故言阿彌陀佛教我們修行,要念佛!當人的心不清淨時,一念佛,心中的煩惱就減少了,業障也消除了,無煩惱,無業障,你的心肯定清淨。
我們念佛的目的,是要消除你自己的妄想,消除你自己的業障,令你的心清淨。你看那個水本來不是乾淨的,若放一塊白礬下去,這個水就乾淨了,濁水就變為清水。念佛亦復如是,本來那個心有很多煩惱。但是我們念佛,仗著佛力,藉佛的力,這煩惱就減少了,煩惱不生,業障就消除,於是清淨心就現出來了。清淨心猶如明鏡,十方淨土就在清淨心中現出來,所以稱為唯心淨土。阿彌陀佛的國土,也是在我們清淨心中現出來的。你的心不淨,你就見不到這個淨土,只能見到這個穢土,就好像們人啊!心不淨的時候眼所見的,耳所聽的,都是污穢的,污穢的境界給他看到了,又怎能看到清淨的境呢?
念佛的法門,《阿彌陀經》講得很清楚,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為妄想所亂,那個時候心就清淨了。清淨心中見淨土,清淨心中見阿彌陀佛,所以「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臨行的時候最重要,臨行啊!到什麼地方去呢?到美國。臨行囑咐一句:「保重!珍重啊!」父母對子女都是那麼說的,子女對父母也是一樣,「保重!珍重啊!」臨行囑咐一句。
那麼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的時候,臨行的這個心,千萬不可以顛倒,不可以離開了這個菩提心,不可以離開度眾生的心,那麼就可以到極樂世界,悟無生法忍,無生無不生,你就可以處處受生,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千百億化身,皆由證這個無生法忍,無生就無不生,就千百億化身。地藏菩薩證這個無生法忍,無生無不生,每一個地獄都分身有一位地藏菩薩,每一位地藏菩薩都能度百千萬億人,這個就是無生無不生。
佛教是不二法門,不會偏於斷,偏於常,偏於有,偏於無,偏於左,偏於右,是一個中道的法門。如果無生就無生了,這就是偏於無生;無生無不生,生即無生,你不可以講生,也不可以講無生,所以佛教是一個中道法門。
阿彌陀佛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化白鶴、孔雀,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個個聽到這個聲音都念佛、念法、念僧,這個就是無生無不生。
如果學這個無生,觀這個無生啊!那麼就屬於禪宗,禪宗就無生,從無生然後無不生。其實一切經典,都包括這個無生,你看《心經》裡面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生就不滅,有生就有滅了。
你們不要作生滅來解釋,你不生肯定就沒有滅,有生你一定就有滅。有成就有壞,無成呢?壞個什麼東西啊!有生就有滅,無生呢?滅個什麼東西啊!這就是無生法忍嘛!不垢不淨,有垢那不就有淨了。你的衣服髒了,你就把它洗乾淨;你衣服都沒髒,洗個什麼東西啊!有垢就有淨,無垢又何從淨呢?這就是無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無生法忍。
我們念佛念到心清淨呢!不但淨土在我們清淨心中現出來,阿彌陀佛也在我們清淨心中現出來,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也都是在我們清淨心中來見的,所以一切不離自性。因此《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就包含十法界嘛!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依正二報,唯心所造;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六凡法界,依正二報,也是唯心所造。所以未曾有一法不從心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唯心所造者。
因此我們念佛念到心清淨,是我們淨土的宗旨啊!心清淨,淨土就現前;心清淨,佛就來接引,你也就見佛了。本來阿彌陀佛是在我們眼前的,那為什麼我們見不到呢?心不淨故。為什麼心不清淨呢?有業障。業障從何處生?從煩惱啊!我們有八萬四千煩惱,也不知做了多少業,又有業,又有煩惱,心不清淨,佛怎能現出來呢?所以水清月就現,心清佛就現嘛!想見佛,你不必求見佛,你求那個心清淨就可以了。心清淨,佛就現出來,不但阿彌陀佛現出來,十方佛,無量無邊那麼多佛都是在你清淨心中現出來的,所以中峰國師說:「剎那念盡恆沙佛,便是蓮華國裡人。」一剎那間,心清淨呢!恆河沙佛都在我覺心中現出來。
就如我們的眼若是清淨,跑到太平山頂,整個香港、九龍,全都被你看到了,香港、九龍,不就在你眼前現出來了。如果你的眼不清淨呢?別說是香港啦!連九龍你都看不清楚,你的心不清淨,眼不清淨嘛!因此念佛的法門,是借這個佛力,來消除我們的業障,消除我們的煩惱,令我們的心清淨。
所以臨命終時,心要不顛倒,以菩提心來生淨土,而不是用自私自利的心來生淨土,也不是用那個逃避心來生淨土。你跑到美國去移民,怕在香港有災難嘛!我們求生淨土,不是以一個逃避心,我們要以一個菩提心,親近諸佛,目的跟佛學,學成後,「不違安養入娑婆,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我願如斯佛自知。」這就是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了。
《阿彌陀經》,是持名念佛。淨土五經中,還有《十六觀經》,是觀想念佛。觀想就不同於持名了,持名要用口來幫助的嘛!念阿彌陀佛,心也阿彌陀佛,口也阿彌陀佛,心口就相應,這就名為持名。觀想完全是靠心力來觀,只要你以想來修觀,觀成相現,一切都現出來,一切都是唯心所造。
就如我們出家人,放蒙山的時候,我們心裡頭要作觀,七粒米可以觀成四十九粒,四十九粒一觀呢?好像山那麼大,再觀呢?好像須彌山那麼大,這是什麼道理呢?是唯心所造,清淨心就可以做得到的。你的心若不清淨,連一粒米都觀不到,更何一粒變七粒,七粒變四十九粒呢?全憑那個心要清淨,心清淨就觀到了,所以在這清淨心中,一粒米可以變成七粒,七粒變成四十九粒,哦!於是就好像須彌山那麼大。
為什麼要那麼大呢?鬼啊!要請那些鬼來吃飯,不是請人吃飯。那些鬼很可憐的,有的連五百歲都未曾聽過水噎食之聲啊!我請它吃。所以我們要修這個觀,用自己的心來觀,觀成,這個米就現出來了,就可以施給鬼吃了。但是有飯沒有水也不行,接著再來觀水,觀水不斷流,漸漸地流,漸漸流到變成大海那麼多的水。就算水觀成了,那米也不會消失的,米仍然會在眼前。只要你的心清淨,觀到了米,那米變成飯,再來觀水,水流入大海,變成大海那麼多的水,水也觀到,米也觀到,而不是觀到水,就不見了米,若是觀到了水就不見了米啊!你的定力不夠。三昧加持力,你若有定力啊!觀米也觀成,觀水也成,水和米一起現在眼前,那個時候就可以請孤魂野鬼來享受了,這就是放蒙山。
講鬼啊!不是講地獄,地獄的眾生它不出來的。鬼的樣子是很醜的,不必觀了,反正鬼啊!大鬼、小鬼、男鬼、女鬼,它來享受時的樣子都是很醜的,但是它們很可憐的。所以我們出家人過午不食,過午之後,就放蒙山,放焰口來救濟那些餓鬼,這就是觀。
觀的時候,要怎樣才能觀成呢?要怎樣才能把米觀成須彌山那麼大呢?就看你肯不肯犧牲?肯。要無我,將你自己變成那個米,沒有了自己,自己就變成米了,哦!那米就能如須彌山那麼大了。沒有了自己,那自己就變成水,如果有我,有能觀所觀,那個米就不會變成須彌山那麼大;沒有了自己,沒有了能觀的我,即刻將自己變成了米,將自己變為水,這就是無我嘛!
你看怡山發願文:「疾疫世而現為藥草,救療沉痾。饑饉時而化作稻梁,濟諸貧餒。」饑饉時,將自己變為稻梁、五穀;疾疫時,自己就變為藥草。這完全是靠佛教的無我觀嘛!無我,就可以為人,也可以利人,有我,那力量就小了。如果無我,自己就能變成須彌山那麼大的米,變成大海水那麼多的水,用這些來布施給孤魂野鬼,這就是無我觀。
你看過去那些高僧大德,時常都修觀,譬如天王道悟禪師,他在荊州住茅蓬。荊州太守來探訪他,遠遠地就看到那茅蓬全都是火。「糟了!火燒茅蓬,會不會將禪師燒死啊?」等他走近時一看,那裡有火啊!原來是禪師入了火觀三昧,他自己變成火,那你們不就看到火了!他沒有了自己,自己也完全化為火,所以太守一看到他時,「哦!火不見了。」祇有天王禪師仍然結跏趺坐著,不起來迎接太守。太守問:「你為什麼看到我還不起來呢?」於是太守就發脾氣了,把他拉出來到長江裡去,荊州有一條河就是長江。
太守一回到衙門,看到整個衙門被火所燒,自己就覺悟知道錯了,覺得很慚愧,立刻想向禪師懺悔,馬上從長江裡把禪師撈上來,沒想到那個水竟然未曾弄濕禪師的身體和衣服。他既然能夠自己化為火,當然也可以化為水,那麼水又怎能弄濕他呢?火也燒不到他,水也弄不濕他,這個就是以無我來修觀嘛!無我,你就可以修觀。後來這位太守呢?啊!真的不得了了,把這位禪師丟入長江,竟然連衣裳都不能弄濕它,立即就蓋一間大寺廟來供養他,就是荊州的天王寺。
有些高僧大德,拿一杯水來念大悲咒,念著,念著,整杯水都滾起來了。那個是什麼力量呢?是誠心之力所致。用誠心來念,那個冷水馬上就一個泡,一個泡的滾起來了,所以一切都是唯心所造,是不是啊!
你看那些高僧大德修觀,觀成相現。修水觀也可以,如《楞嚴經》說,月光菩薩修水觀,自己整個人變成水,無我,就變為水。沒有了我執,不執著自己為何物,不執著自己是人,也不執著自己是男、是女,他一修觀的時候,整個茅蓬都變成水,他的徒弟不知情,去找師父時,「咦!師父怎麼不見了,滿地都是水,這到底是不是水啊?」他就拿了一個石頭丟下去。咚!響了一聲,真的是水,他就走了。誰不知他的師父一出定的時候,「糟了,這個心從來都不痛,怎麼今天心會那麼痛呢?」那知道原來他心裡頭有塊石頭嘛!
當那徒弟來時,他就問徒弟:「你剛才看到了什麼?」「師父,我看到這整個房間都是水哦!我想試試看那到底是不是水,我就拿了一個石頭,丟下去,咚!響了一聲,真好玩哦!」「你好玩哦!我心可痛了!」師父就對徒弟說:「你再看到水的時候,你就把那石頭給撿回來。」於是師父就再入水觀三昧,把自己整個都變成水,那個徒弟一看,咦!果然又看到水,也看到剛才的那個石頭還在水裡面,就把它給撿回來了,師父一出定,心就不痛了。
所以修水觀,也是自己變為水,修火觀也是自己變為火;你變為火,火就燒不到你;你變為水,那水也就淹不到你。所以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這並不是什麼神通,而是一個真理來的,因此觀是要這樣修的。
佛教的觀那可多了,有水觀、火觀、空觀、不淨觀。貪慾煩惱多的人就要修不淨觀,觀到全身是骨,沒有肉了,沒有皮了,完全都是骨露出來。那時看自己是骨,看別人也是骨,個個都是骨,山河大地房屋都是骨了,到那時候貪欲煩惱再難除的,也都被它除滅了,所以多欲眾生就要修不淨觀。
還有佛教的數息觀,修觀就比念佛難一點,念佛是用口來念,修觀就用心來觀。數息觀,數這個鼻息,鼻息一呼,數一下;再呼,數兩下,第三呼就數第三下,如此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有逆數,有順數。一數呢!這個心就不會散亂了,一散亂就數錯了;如果能數得不錯,那心就不會散亂了。
不散亂了,我們的呼吸,是長、是短、是粗、是細、是有、是無,一一都分明,那時這個心就微細到極點了,乃至於恆河沙世界下了幾滴雨,他都能知道的,因為他的心太微細了,所以他既能順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也能逆數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順數自己的氣息,再逆著來數,順逆的來數息,於是這個心就靜下來,心靜則明。一切他都知道了,能知道過去事、現在事、未來事、乃至於龍王下幾滴雨他都知道。
數息觀,是屬於大小二乘共有的,不單是小乘有數息觀,大乘也有這個數息觀。大家研究《圓覺經》,《圓覺經》裡面不就有數息觀嘛!《圓覺經》是大乘的,是禪宗的法門,圓照清淨覺相。圓照,眼也照,耳也照,鼻也照。不可以眼照,耳就不照了,眼、耳、鼻、舌、身、意,都要一起來照,照這個清淨覺相。清淨者,就是我們的心,心本來就是清淨的。
各位,我講些本來就是清淨的比喻給你們聽啊!譬如拿一張紙,你寫個字,寫什麼字呢?寫地獄。擦掉它,那張紙就沒有地獄這兩個字;寫餓鬼,擦掉它,紙裡頭也就沒有餓鬼這兩個字;寫畜生,擦掉它,白紙裡面那裡會有畜生那兩個字呢?是不是啊!寫阿修羅,擦掉它,寫天、人、阿羅漢、辟支佛,都擦掉它,乃至於菩薩、佛,都擦掉它,這時就本來無一物,即是我們的清淨心。
我們的心清淨,圓照清淨覺相,這就是禪宗的看話頭,話頭不生不滅,就名為話頭。不生不滅的這個心,是一切話之頭,我們講任何話都是從這不生不滅的心出來的。只不過講話你就講得很多,可是這不生不滅的心,你不留意,那你一輩子都不會明白的,一輩子你都不能明心。你若肯用功呢!就會給你機會明白講話這不生不滅的心。
這個心就妙得不得了!講話講多少它都不增不減,它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講多少都可以的,所以名為話頭。講一切話而它自己都不增不減,為一切話之頭,也是一切法之頭。它能生一切法,但是它不是一切法,它就名之為諸法之頭,一切話之頭,一切念之頭,這就是圓照清淨覺相。
我們今天所講的就是講這個觀,《十六觀經》是淨土的法門,教我們修觀。觀想念佛,不同於持名念佛,更不是實相念佛。淨土有四種念佛,第一就是實相念佛,最了不起了,見諸法的實相,見阿彌陀佛的實相,這就是實相念佛。實相念佛,一念一切念。「剎那念盡恆沙佛,便是蓮華國裡人。」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十方佛,一時都可以念盡,這就是實相念佛嘛!我們凡夫一下子是做不到的,如中峰國師他是大徹大悟的,他就能做到,剎那念盡恆沙佛,便是蓮華國裡人。
那麼我們就簡單的持名念佛,有個名嘛!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在心,心有名,心不離名,名不離心,名是假名,假名之下必有實體。從實體起用,具足恆河沙數清淨功德,所以你念阿彌陀佛,你的福德智慧就無量無邊,因此念佛一聲,罪滅河沙,也是阿彌陀佛具有的功德。
阿彌陀佛的名號萬德洪名,所以能夠念佛一聲相應,你就罪滅河沙。但是要相應才行,如果不相應,「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亦徒然。」嘴裡念著,而心卻打著妄想,那麼這個話頭就不相應了。若是相應呢?你就念佛一聲,罪滅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這個就是相應。
佛法是要說相應的,如果相應,一念相應就到彼岸,如果不相應,就是此岸囉!此岸就是生死,彼岸就是涅槃。要到涅槃是很快的,只要剎那間相應,你就到了,所以修行要講相應。什麼時候相應呢?你儘管念,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到有念而念,進步!還不敢說是相應。再念到無念而念,更進步!也未稱為究竟。若念到無我而念,那麼就有一點消息了。
無我啊!不過無我,你會怕的,你怕空,我們分分鐘都未曾離開我執,忽然間沒有了我,你就怕空了。怕空!當你在鳳凰山頂跳下來的時候,你怕不怕呢?如果你不怕,的確無我。一怕呢?你就跳不下來了,有我嘛!
持名念佛有一個話頭的,觀想念佛就由心來作觀,水觀、火觀、空觀、不淨觀、數息觀,什麼觀都是屬於這個心力,完全靠心力。
《十六觀經》是釋迦牟尼佛在摩羯陀國所說的,摩羯陀國就是頻婆娑羅王的國土,頻婆娑羅王有個太子叫阿闍世王。立了太子做國王後,這位阿闍世王,竟將父王關起來,要餓死他,國太夫人韋提希想去救他,阿闞世王知道後,即執利劍想殺國太夫人,殺自己的母親。那時韋提希夫人心裡很惶恐,又怕被她兒子所殺,你想當時的心情有多苦啊!我看下九層地獄都沒有她那麼地難過。
幸好耆婆和月光二位大臣來獻計,阿闍世王才不敢殺自己的母親。耆婆說:「自古以來,有諸惡王,貪國王位故,殺害其父,你殺母求什麼?沒有的嘛!從來都未曾有的事你卻做出來,你就是阿修羅,就是羅剎,我們大家都離開你不擁護你了。」於是他就不敢殺母了。
那位韋提希夫人,雖然她的兒子阿闍世王不殺她,可是她內心的悲痛不可言喻,就哭起來了。「唉!這個娑婆世界真苦啊!做兒子的都會殺母親。殺母啊!願我從今之後,不見惡人,不聞惡聲,不再聽到兒子殺父母的聲音。」那些叫做惡聲,五逆惡聲,於是她就請教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說:「好啊!這個娑婆世界有惡人惡聲,他方諸佛淨土就沒有惡人惡聲。」於是便將十方世界的淨土影現出來,給韋提希夫人選擇。韋提希夫人說:「世尊啊!十方世界的淨土,確實是很清淨,但是我願意生阿彌陀佛的國土,我覺得阿彌陀佛的國土好,我和阿彌陀佛有緣,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世尊說:「你想生極樂淨土,要修三種福。第一:孝順父母,供養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受三皈依,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發菩提心,讀誦大乘經典,相信因果,勸進行者。這三種福是淨業的正因,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淨業的正因,現在我就教你這個正受。」於是世尊就教了。
《十六觀經》第一個觀,名為日觀。落日狀如懸鼓,除非是瞎子,否則都看得到的。落日狀如懸鼓,你一觀就觀到了,觀到的時候,開眼也看到,閉眼也看到,但是觀到那落日的時候,要分明,落日狀如懸鼓,是紅色的。誰不知看到了紅色之中有個黑點,那就是你的業障啊!你要懺悔,你要在佛前求懺悔,懺悔清淨後,再來觀這個紅日,那個黑點就不見了。
有的再來觀,觀這個紅日,狀如懸鼓,誰不知有一層黃色的霧遮住了這個紅日,這便是你輕微的業障,你要趕快念佛求懺悔,懺悔清淨了,那層黃色的霧也就不見了,那時這個日是很圓而且很紅的。觀這個紅日,粗的業障,輕微的業障都消除了,要向西方來觀,這就是第一個日觀。修觀,完全靠我們的心來,這個紅日是在我們心中現出來的,心裡頭清淨,現出來的紅日,無黑點,無黃霧,自己的業障就消除了,所以說修觀就是消除業障。
第二是修水觀。觀水澄清,就如大海水一樣,然後觀水成冰,再觀冰映徹成為琉璃。極樂世界是琉璃地,不是泥巴地,我們這個世界是用石頭、泥巴來做地的,而極樂世界是以琉璃為地,所以就觀成琉璃。琉璃底下,有八角形的金剛七寶金幢,擎著這個琉璃地,放大光明,那時就變成不夜天了。觀這個琉璃地,琉璃地一觀成,那時就再觀寶樹,極樂世界有七重行樹,一重一重,這些樹生諸妙華,花上結有七寶果。你若觀到寶樹,極樂世界就讓你給觀到了,那麼你還有什麼道理不生極樂世界呢?極樂世界是唯心所現,唯心所作,唯心所成,自己就觀出來了。那麼觀到寶樹之後,再來觀八功德水。
極樂世界有八個蓮池,蓮池內所有的蓮花,通通都是八萬四千片葉子的。我們人間的蓮花,也只不過是幾十片葉子,而天上的蓮花,都是一百片葉子,如果是千葉寶蓮,那就是淨土的蓮花。每一片蓮花葉,都有八萬四千個脈,每一個脈又會放出八萬四千個光明,於是極樂世界的蓮花就觀出來了。
觀到蓮花後,你還要再觀,觀每一朵蓮花有四柱寶幢,寶幢上有寶幔,再將寶幔觀幔網,那時你就可以觀阿彌陀佛了。修觀嘛!當然是要觀得出來,琉璃地也觀到,寶樹也觀到,蓮花也觀到,一觀就觀到。十六觀想,你想它就想到了嘛!這是好的想啊!
接著再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佛啦!雖然是佛,佛都不離法身,諸佛如來是法界身,諸佛如來都是無身,以法為身,是法界身。不像我們那個身是地、水、火、風,以色為身,諸佛如來的身不是地、水、火、風和合的,而是以法為身,是法界身。如來這法界身,徧入法界一切眾生的心想中,諸佛菩薩的心也入,聲聞緣覺的心也入,天人、阿修羅的心想都入,地獄、餓鬼、畜生都入,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徧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的正徧知海,廣大無邊,從我們的心想而生。我們心想福,想慧,想慈悲喜捨,哦!就能夠入如來的正徧知海。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因此我們就可以觀阿彌陀佛。
你看唐朝善導和尚的勸世偈中說:「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鐘。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這位善導和尚,住在長安的一個草房子,他常教小孩子念阿彌陀佛。有人就問:「那念佛到底有沒有佛呢?」「那你看著我囉!」他念一聲佛,就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光明中就有一個佛,大聲大光明就大佛,小聲小光明就小佛。
諸佛如來正徧知海,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我們可以觀佛,觀「阿彌陀佛身金色,紺目澄清四大海,白毫宛轉五須彌,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這就是觀阿彌陀佛的相,阿彌陀佛的相一觀好了,我們再觀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觀好後,那我們就再觀大勢至菩薩,所以一佛二菩薩,個個佛土,每位如來,各有其侍。
我們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左邊是文殊師利菩薩,右邊是普賢菩薩,中間就是毘盧遮那佛,娑婆國土也是一佛二菩薩。藥師琉璃光如來亦是,左邊是日光徧照菩薩,右邊就是月光徧照菩薩。每一個世界都是一佛二菩薩,兩位菩薩來幫忙佛,說法度眾生。所以極樂世界,你一觀到阿彌陀佛時,你就見到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一佛二菩薩。
我們都觀到時,再來觀自己作蓮花合想,自己坐在蓮花裡面,那個蓮花是合起來的。觀!修觀!將來往生時就是這種情形的,所以在未往生之前,先行示範,學坐在蓮花裡面,然後再作蓮花開想。蓮花一開,哦!那麼就見佛了,觀那個蓮花開,自己就見佛了。就是這樣來修觀的。
《十六觀經》,已大地說了十三個觀,十三觀以後呢!還有三個觀,就是「九品咸令登彼岸」。
上品上生:是大乘菩薩往生。上品上生,臨命終的時候,是金剛臺來接引,即時花開見佛悟無生。
上品中生:就是禪宗大德,禪宗大德都往生極樂世界,解第一義啊!是紫金臺來接引,經隔宿就花開見佛悟無生。
上品下生:就是發菩提心,是金蓮華來接引。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都是大乘菩薩往生極樂世界,而不是小乘的。那麼中品呢?
中品上生:具足眾戒,具足比丘、比丘尼戒,具足沙彌戒,具足八關齋戒,具足五戒,你就中品上生,到極樂世界。
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比丘戒,一日一夜持比丘尼戒,一日一夜持沙彌戒,持八關齋戒,一日一夜持五戒,你就成為中品中生往生的眾生。
中品下生:就是世間人,孝順父母,供養師長,行世仁慈,臨命終的時候,遇到高僧大德,向他說極樂世界的好處,及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即生淨土,這就是世間行善的人,中品下生往生淨土,就不談受持戒律,若受持戒律就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說世間人孝順父母,行世仁慈,做福利的事業,也未曾聞佛法,後來一聞到佛法,他就往生了,這就是中品下生。
下品呢?下品啊!完全是惡人。
下品上生:無惡不作,但未曾誹謗般若,臨命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對他說十二部經首題的名字,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妙法蓮華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說這個經題的名字,他一聽到呢!他的業障消除,然後教他念佛名號,那個時候就生淨土了。這就是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這就是受了戒之後破戒,盜僧祇物,不淨說法。臨命終時,也遇到善知識安慰他,教他念佛,於是就迴向發願求生淨土,什麼地方都不去,只求生淨土,這就是下品中生。
下品下生:這個就罪大惡極了,忤逆弒父弒母、弒和尚、弒阿闍黎,五逆十惡,樣樣都做盡。臨命終時,地獄的境界現前,見到猛火,見到油鍋,見到刀山,見到劍樹,誰不知他還有一點善根,遇到善知識安慰他,教他念佛,你念阿彌陀佛啊!好啦!他就事急心專,猛力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到十句了,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他了。那時地獄的猛火,就變成清涼風,吹得滿天都是蓮花,那些蓮花就來接引他生淨土,所以九品咸令登彼岸。
《十六觀經》是韋提希夫人請佛所說的,這完全都是觀想念佛,想就可以了,只要你肯想阿彌陀佛就可以了,想這個極樂世界就好了,你一想啊!觀音菩薩就讓你給想出來了;你一想啊!蓮池海會也都被你想出來了。
一切唯心造,你想想看,同樣的是麵粉,如果把它做成饅頭、水餃、麵包,人人都喜歡啊!但是如果把它們做成蛇形、蜘蛛形、蜈蚣等惡形惡物,很多人看了都會起厭惡心的,雖然明知道它是麵粉做的,可是就不會去喜歡它。所以說一切唯心造,就好像可以用麵粉來做成各式各樣的東西,你可以將這個心做成佛,做一個淨土,造一個天堂,做一個人,但是誰都不願意,把這個心做成鬼,做成地獄。你如果能夠這樣地來觀呢!不但生極樂世界啊!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你都有份啊!
這叫做莊嚴淨土,你也都莊嚴了極樂世界的淨土,極樂世界的淨土被你莊嚴很多了。譬如說繁榮香港,但是如果我們再多建造幾個寶塔,那香港就被莊嚴到了;多蓋幾個道場,哦!那香港就更莊嚴了;或者造個大佛,香港也就被莊嚴到了。極樂世界亦復如是,雖然是阿彌陀佛的世界,你也可以增加那個莊嚴嘛!你修觀囉!你能夠將蓮花觀到現前,你的蓮花便增加了淨土的莊嚴。黃金七寶蓮池,你若也觀出來,那又增加莊嚴了。所以我們莊嚴淨土,不一定只是自己莊嚴自己的道場,我們也可以莊嚴諸佛的道場;我們不一定只莊嚴自己的道場,人家的道場,我們也可以幫忙來莊嚴嘛!這就是莊嚴淨土,成熟有情。所以說《十六觀經》是淨土五經之中的觀想念佛,此外我們再來看一看,還有這個《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是有一天,釋迦牟尼佛,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於是阿難就問世尊:「世尊啊!從來都未曾見你如此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的。世尊,莫非你想念過去佛,現在佛耶?」釋迦牟尼佛就問阿難:「阿難,是不是天人教你來問我的,還是你自己要問的?」阿難答:「不是天人教我問的,是我自己要問的。」
世尊說:「哦!是你自己要問的啊!那你問的好哦!你這一問呢!可就利益無量的眾生啊!我是想念佛,佛也都一定念佛。」佛都念佛,更何況我們縛地凡夫,怎能不念佛呢?
世尊說:『我想念佛啊!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十方佛,我都想念,我現在想念無始劫以前,有一位佛叫做世自在王佛,出現於世間。他轉大法輪,有位國王來聽法,聞法得解,就發了無上菩提心。於是他馬上就棄國出家,做一個比丘,名叫法藏比丘。
時法藏比丘白佛言:「世尊啊!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想修諸佛如來淨土之行。」時世自在王佛語法藏比丘:「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法藏答:「這件事義理宏深,非我境界。唯願世尊為我敷演。」
於是這位世自在王佛將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全部影現在法藏比丘之前,便對他說:「你看啦!二百一十億個淨土,個個淨土都不同,你修了!」經過五個小劫,這位法藏比丘觀察了這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取甚精華,於是就發了四十八個大願,莊嚴自己的淨土。』
所以我們要參學,看到人家的道場,有什麼長處,我們不妨將那長處學回來;看到人家的道場是怎麼個莊嚴法,我們也不妨將那莊嚴學回來,莊嚴你自己的道場;看看人家的道場如何地邀請到十方僧人,你也可以學學他邀請十方僧人的那份虔誠。所以法藏比丘,取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的莊嚴,然後作成了極樂世界,他就發了四十八個大願,莊嚴他自己的淨土。
因此他的淨土稱為極樂,沒有任何一種樂能比得上他的淨土。極樂淨土中的人都是一生補處,個個都一生成佛的。所有十方世界的佛,都還得要從極樂世界派去成佛,派到十方世界去成佛,所以他的淨土特別莊嚴。
四十八願,我如果每一願,每一願的講啊!那時間可長了,我不妨就多多少少地講一點來供養大眾。
第一個大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這位法藏比丘說:「若我將來成佛,我的國土中,沒有地獄、餓鬼、畜生,如果有地獄、餓鬼、畜生,那我就不成正覺,我已成正覺,我的國土中,肯定沒有這個地獄、餓鬼、畜生。」
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啊!不要說幽冥界有地獄,人間都也有地獄,你看苦不苦啊?不要說畜生啊!屠宰場裡面,都時常要殺生啊!餓鬼我們就看不到,它是存在的,香港都有鬼的,鬼比人還多。你別以為香港是你的世界,餓鬼都比你還多,我們人看不到它,它就看得到我們的。所以阿彌陀佛說:「若我成佛,我的極樂世界中,沒有地獄,沒有餓鬼,沒有畜生,如果有的話,我就不成正覺。」這是第一個願。
第二個大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我這個極樂世界,各種天人,命終的時候,若墮入地獄、餓鬼、畜生者,我誓不成正覺。所以極樂世界的人天,不命終則已,如果命終絕對不會墮落作餓鬼、作畜生,入地獄的,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的嘛!
第三個大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極樂世界有天、有人,無阿修羅,無地獄、餓鬼、畜生,只有天和人。極樂世界中的天人,個個都是黃金色,紫磨金色的,不是黑種,不是黃種,也不是白種的。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有黑人,有黃種人,也有白種人,極樂世界的天人全都是黃金色的。
第四個大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個個都有宿命通,知道過去是做什麼的,這就是宿命通。我們現在就苦了,過去我們是什麼人啊?前世是做什麼的?大家想一想,為什麼都不知道呢?有啊!那一個人沒有前世呢?前世肯定是有的。前世、前世、前世,都有的,那為什麼我就不知道呢?皆因我們沒有宿命通嘛!若有宿命通的話,不但知道自己的前世,也知道別人的前世,宿命通能夠知道自己,也可以知道別人的嘛!所以阿彌陀佛說,我將來成佛,國中人天,個個都有宿命通,下至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都知道,若不如是,我不取正覺。
第五個大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說,若我成佛,我這極樂世界中各種人天,個個都有天眼,天眼就見得到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那像我們現在沒有天眼,若有天眼的話,現在一望就望到美國去了,人不必去美國,在香港就可以看到了。皆由於沒有天眼,否則也就可以看到英國、法國,甚至於連極樂世界也都看到了。極樂世界的天人,個個都有天眼通,如果沒有天眼通,阿彌陀佛就不成正覺。阿彌陀佛已成正覺,所以個個都有天眼通,一看就看到我們娑婆世界了,現在我們在娑婆世界講他的時候,極樂世界的人就看到了我們在講他嘛!
第六個大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自己若有天耳,就不必跑到這裡來聽,在大嶼山都聽到了,在九龍也都聽到了,是不是啊?極樂世界的人天,個個都有天耳通,百千億諸佛國土所說的法,個個都聽到,個個都能夠聞悉受持,若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第七個大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曾發願:假如我將來成佛,各種的人天,個個都有見他心智,別人的心念,我們都能知道的,乃至於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的心念,別人的心念,我都知道,就如《金剛經》所說:「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就如一粒微塵作一個恆河,一個恆河沙作一個世界,其國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由此可知這就是見他心智。
見他心智不難!人家的心,打個妄想,他就有一個相嘛!有個相現出來,你不就知道他打什麼妄想囉!不是沒有相的,所以我們不要打妄想,打妄想就有一個相。你打吃飯的妄想,就有吃飯的相,賭錢有賭錢的相,做賊有做賊的相,欺騙人有欺騙人的相。打妄想的時候,你已經就有相現出來,所以就讓人家知道了,這個就是見他心智。
第八個大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什麼是神足通呢?神足通,輕舉遠到。我們在香港,一下子,一步就跑到美國去了,神足通嘛!比飛機都還快,輕舉遠到。極樂世界離我們娑婆界十萬億佛土,我們如果有神足通呢!一步就到了極樂世界,輕舉遠到嘛!它比無線電還快,當然比飛機和火箭都還快。神足通它這個輕舉遠到,我們想生天,一下子就跑到天上來;我們想遊地獄,一下子就跑到地獄去玩一玩。這就是神足通,極樂世界的人天,個個都有神足通。
第九個大願:「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說,當我成佛的時候,我身上的光明,無有限量,能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若不如是者,誓不成正覺。所以阿彌陀佛稱為無量光,光中化佛無數億,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到我們娑婆世界來,就成為佛光普照。
第十個大願:「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諸劫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說,我成佛的時候,佛的壽命無有限量,理性就無有限量,從理起事,事也無有限量了。像那大海水,到底有多少滴呢?誰也無法數清它的,是無量海水的嘛!佛的壽命,也是無量的,無量嘛!佛壽命是最長的,一切壽命以佛的壽命最長。聲聞、緣覺都不及佛的壽命,佛的壽命是最長的。所以阿彌陀佛說:若我將來成佛,我的壽命無有限量,乃至於超過百千億那由他劫,若不超過者,誓不取正覺。
雖然阿彌陀佛壽命無量,但是將來阿彌陀佛仍會入涅槃,入涅槃之後,極樂世界由那一位來繼任呢?由觀世音菩薩來成佛,號為普光功德山王佛。那時極樂世界又叫做什麼呢?它不叫做極樂世界,叫做眾寶普集莊嚴國。那麼普光功德山王佛入涅槃之後,又  由誰來成佛呢?由大勢至菩薩來成佛,他的名字又不同了,號為善住珍寶山王如來。
就像現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他滅度之後,將來就由彌勒菩薩來成佛,那時的世界地平如掌,清淨得不得了,又不同於現在的世界了。彌勒菩薩何時成佛呢?人壽現在大約是七十歲,每隔一百年滅一歲,減到人壽十歲時為止。然後再向上增壽,也是每隔一百年增加一歲,增到八萬四千歲為止,八萬四千歲增劫過後,佛不出世,後來減劫,又每一百年滅一歲,減到八萬歲,於是彌勒菩薩就成佛了,所以阿彌陀佛的壽命是無量的。他說:「設我得佛,各種天人壽命,無能限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壽命無量,長壽說法度眾生,其國人民也是壽命無量,長壽修行,一直修到一生補處,一直修到成佛。
第十一個大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假如阿彌陀佛成佛,十方世界的眾生,「至心信樂」,至心來信樂阿彌陀佛,信樂這個極樂世界,信樂這個淨土法門,叫做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欲生極樂世界。念多久呢?念十聲,乃至於十念。一口氣去念成一念,一口氣盡,再一口氣來念,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到這口氣盡,就名為一聲。再來念!盡自己的氣來念,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到這口氣盡就是第二聲,只要你念到十聲,你就生極樂世界。如果你不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取正覺。
我們時間忙,不妨修這個十念的法門。跑到陽台向著西方,向著極樂世界,合起掌來,以至誠心,用自己一口氣念阿彌陀佛,再念一口氣,念到十口氣,就名為十念了。這樣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若不接引你,阿彌陀佛就不成佛,阿彌陀佛既已成佛,他一定要接引你,往生其國,這就是十念往生。
淨土法門,全憑願力生淨土,若有信者,應當發願。「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生哦!就已經不退轉了。「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必定已生、今生、當生,生這個極樂世界。生到了極樂世界呢!你就是蓮華國裡人,你想不成佛,都要你成的,其國眾生個個都是一生補處,不退轉菩薩,所以這個十念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第十二個大願:「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極樂世界沒有女人的,因為個個都是三十二相嘛!如果有女人的話,就不見了一個相,只有三十一相了,所以一定個個有三十二相。極樂世界人天中,個個都有三十二相,如果沒有三十二相,我誓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對世自在王如來,發了四十八願,莊嚴淨土。法藏比丘講完之後就修行了,如何修行呢?依理發願,從願起行,修種種的苦行,修種種的布施,六波羅蜜功德。不求己樂,為求滿他四十八願,來莊嚴淨土,這個就是《無量壽經》。
我們不是講經,只不過是簡略地將大意講一下,淨土五經呢?還有《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個就是憶佛啦!不是觀想,也不是持名,是憶佛。什麼叫做憶佛?佛是我們的好朋友,是我們的老朋友,離開久了,我們現在要憶佛,就如憶父母嘛!每一個人都有父母,別離了父母,要憶念父母。憶兒子,當兒子離開了,我們就憶念這個兒子。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是憶佛。憶佛是很重要的,佛啊!並不是別人,而是我們以前所熟悉的,是我們的法身父母。我們不想離開父母,現在我們要回頭來憶念我們的法身父母,這個就名為憶佛。你看《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品』:「容顏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適曾供養。今復還親覲。」懂得前世供養,今世再來親近,這不就是憶囉!我們的老朋友,我們的法身父母,就是十方諸佛,我們就要憶念著嘛!是不是啊?那麼佛呢?時常都憶念著我們,但我們卻忘記了佛,而不憶念著佛。
就好像父母憶念著子女,當然憶念著子女了,沒有一個父母不憶念著子女的,但是卻有子女不憶念著父母。假如子女亦憶念著父母,遠在他國,他都會坐飛機回來看父母的,他如果憶念著,就會想見父母的嘛!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憶念佛呢!我們一定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見佛,這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淨土五經,接下來講的,便是《普賢行願品》了,就是十大願王,回向淨土。十大願王。就從願起行,以行填願。
第一是「禮敬諸佛」。禮敬不是六時都來拜,來完之後就不來了嘛!來一百拜,一千拜,都要休息的,但是拜完之後,拜佛的這個願仍然存在。不可以說,拜佛哦!我拜完了,我不拜了,願呢?願還是繼續來行著。不能說連那個願都沒有了,拜佛的願,還是有的,常在的。拜佛呢?就如我們拜《梁皇寶懺》,或是《萬佛懺》,拜了一個小時,或者連續拜了二個小時之後,就疲倦了,我們要休息一下,但是那拜佛的願還是存在的,於是拜完佛後,那個願仍然存在,這個願和行是不同的。
布施遇到有人就布施,布施的那個願,晝夜六時都無間斷的。而不可以說我布施的那個願今天中午就停止了,沒有了,不可以這樣講的,它仍然是存在的。布施的行呢?就隨緣布施。布施的願呢?布施的時候,有布施的願,沒有布施的時候也有布施的願,布施的願是常住的。就如我們出家了,出家之後,出家的那個願還是常在的嘛!是不是啊?出家的時候,無論你是早出、晚出都好,但是那個願都還常在嘛!
於是布施有布施的願,稱讚如來有「稱讚如來」的願。讚歎如來無量功德,那個功德歸誰的事?歸這個願的事,稱讚如來這個願常在。「懺悔業障」的願、「廣修供養」的願、「隨喜功德」的願、「請轉法輪」的願,請轉法輪不是一下子就請完了嗎?但是那個願都還是在的,幾天都還是在的,到了明年我們都還記得去年是那一個人請轉法輪的,事情結束了,但是願還在。「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這就是十大願王。
當我們臨命終的時候,什麼都要捨離,財產兒女要捨離,國王的威勢要捨離,金銀財寶要捨離,良辰美景、多少棟大廈、多少個號碼都要捨離,親戚朋友都要捨離,是不是啊?官職權勢要捨離,甚至於連自己的身體,那個臭皮囊也要捨離,丟掉它!什麼都帶不走的,但是十大願王不會捨離的,禮敬諸佛的願、稱讚如來的願、懺悔業障的願、廣修供養的願、隨喜功德的願,乃至於普皆回向的願,這些願不能捨離,這些願是不可以捨離的,一切時在行者之前,引導其人,都往生淨土。何以故?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莊嚴淨土,你那個十大願王的願和阿彌陀佛的願是相應的嘛!
所以臨命終時,樣樣都要捨離,金銀財寶要捨離,唯有你這個願王的功德常在,不可以捨離的,那麼就任你往生淨土,這個十大願王,導歸淨土,是講個「願」字,而不是講個「行」字。拜佛拜完。拜完就算數了,但那個願仍然是存在的嘛!作夢都仍然記得自己有拜佛的功德,拜佛功德仍然存在,因此有《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迴向淨土,這是淨土的法門。
禪宗的法門呢?我略講兩句就好了。禪宗法門啊!虛雲老和尚他老人家看話頭,起疑情,他老人家生死心切,所以一看話頭,那個疑情就起,疑情一起呢!就不知道行住坐臥了。有一天,他老人家在大通九華山長江旁邊的荻港,他一看話頭起了疑情之後,就不知道行住坐臥了。他想搭船過江,但是那渡船老頭看他沒有錢也就不理他,於是他就沿著江邊走,一不小心就掉到水裡去了。掉到水裡後,還是有疑情在,他並沒有感覺到自己掉到水裡了,所以行不知行,坐不知坐,臥不知臥,食不知其味,他一起疑情啊!那個相就空了,於是他就在水裡面浸了一日一夜。
後來南京采石磯的漁翁,把他給網上來了,然後就叫寶積寺的和尚去認他,那個和尚認識他,把他救醒,他就跑回高旻寺參禪,打禪七。
當時高旻寺打禪七本來是四個七,再加了八個七,那麼就十二個七。他不須要打完十二個七,打到第八個七晚上六支香,喝茶時被滾水燙到手,杯子掉落於地,他就開悟了。斷了這個疑情,疑情就是命根,那命根斷了,生死的命根也斷了,在《金剛經》四相中即屬於壽者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壽者相一斷了,於是他就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所以當他悟道的時候,他就懂得讚歎般若:「燙到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他就見到了佛的法身,山河大地是如來。虛雲老和尚用禪宗看話頭的功夫,生死心切,他的疑情就起了。他若想生死心切,也都可以的,讓人給一逼,一逼你呢!那個時候你人急就智生,人一急,智就生出來,這個疑情就起了,疑情一起就得力,所以他能夠頓斷疑根,他就悟道了。
我們讚歎禪宗,也讚歎淨土宗。禪就是明心,淨土就是淨心。心淨就土淨,心明就見性成佛,二者都是一樣的,一個說明心,一個就說淨心。念阿彌陀佛的目的,就是想要讓心清淨,消除業障,消除妄想。而參禪的目的,就講疑情,要明白自己的心,所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我自己本人也是在大嶼山,有空就坐禪,不可以辜負釋迦牟尼佛和歷代祖師傳下來的寶貝。我們坐禪呢!都不能離開話頭,還是要用話頭的。話頭有很多種,無論你是用那種話頭都可以,從一念起處,看到無生處去。我們的念頭一動,你就提起話頭,你若不提話頭,打妄想就無有了期。一提話頭呢!就從念頭起處,一直看到無生去,從有生就看到無生。你打妄想時就肯定有生了,有生你肯定就知道,但是有生的時候,你的力量是不夠的,你一定要靠這個話頭來幫助。話頭一起,從有念一直看到無念去,從有生一直看到無生去。這是我們禪宗最直接用功,微妙相應的法門,從一念起處看到無念去,一念有生看到無生去。
但是你要假借這個話頭,這個話頭啊!是對治我們的妄想,要針鋒相對,妄想走了,才提話頭,你捉不到妄想;妄想已來,才提話頭,你也捉不到妄想。沒有妄想的時候,你提話頭,你捉不到妄想;有了妄想之後,才提話頭,你也捉不到妄想。應該是妄想一來,話頭即來,恰恰好,針鋒相對,那個時候妄想和話頭一拍兩散,兩個都空了,那時就真妄兩亡,迥脫根塵,靈光獨耀。這樣就能有少少的受用,少少的消息。
我們在末法的時候,一定要學古人的用功方法,雖然我們的根基比不上古人,但是我們應該盡力地去用功,祇問耕耘,不問收穫。所以你就要看話頭,看話頭呢!就是對治這個妄想。妄想來,你的話頭要提,一提話頭,就從妄想起處,看到無生去。
昔日有人用看話頭的功夫,有一次當他看話頭時,妄想啊!一個小時它都起不來,後來呢!逼到緊要關頭時,千萬個妄想啊!一湧而來,他的話頭一提,千萬個妄想和話頭都不見了,所以古人說:「兩隻泥牛鬥入海,直至於今無消息。」古人藉此略示一點消息讓我們學習。今天就講到這裡為止,如果有疑問的,請提出來,我可以答覆你。
各位你們說念佛好啊!念佛法門的確是非常好,能夠消除業障,消除妄想,能夠令心清淨,身也清淨。念佛念得好,這個身體很清淨的,身體八萬四千毛孔都放香氣,你們也就不需要擦香水了。我告訴你哦!如果心清淨,身就清淨,六根也就清淨。心清淨,我們就可以見極樂世界,乃至於見阿彌陀佛。在香港的講經法會,每次都會留下十分鐘到十五分鐘,讓你們

圣一法师-B05 佛法三要 粤语 (SY)B05

圣一法师讲于一九九三年九月十日至十二日
地点:香港佛教文化中心三楼

由“圣一老和尚法宝研究学会”整理提供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圣一法师-B04 地藏菩萨本愿经 粤语 (SY)B04

圣一法师主讲
时间:一九九三年七月十七日至八月
地点:讲于宝林寺(安居结夏期间)
制作:众佛弟子(录音带制作)

由“圣一老和尚法宝研究学会”整理提供

地藏菩萨本愿经经文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全经分为十三个部分: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十方诸佛菩萨集会赞叹。如来含笑,放光明云,出微妙音。十方天龙鬼神亦皆集会。佛为文殊菩萨说地藏菩萨因地行愿。
    《分身集会品第二》:十方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与诸被救众生来见世尊。世尊摩顶付嘱地藏菩萨:‘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刚彊罪苦众生。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若堕恶趣受大苦时,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以前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
    《观众生业缘品第三》:摩耶夫人问业报所感恶趣,地藏菩萨略答五无间地狱之状况。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定自在王菩萨更问地藏往因,佛又叙述两个关于国王及光目女的故事。四天王请问菩萨大愿方便,佛为他们说因果报应之法则。
    《地狱名号品第五》:普贤菩萨问地狱名号等情况,地藏菩萨为救拔苦难众生而作详细回答。
    《如来赞叹品第六》:佛放身光,出大音声,赞叹地藏菩萨。普广菩萨请问供养地藏菩萨利益,佛为说供地藏像、读地藏经、持地藏名的广大利益。
    《利益存亡品第七》:地藏菩萨通过跟佛问答,普劝广大众生断恶修善。太辩长者请问超度亡灵所获功德,地藏菩萨为说亡者七分获一,六分做功德者获得。
    《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鬼王与阎罗天子,承佛菩萨神力,俱诣忉利,询问众生不依善道之故,佛以如迷路人喻之。次有恶毒鬼王主命鬼王各发善愿,佛称赞印可并授道记。
    《称佛名号品第九》:地藏菩萨为利益众生,演说听闻及念诵过去诸佛名号功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地藏菩萨问佛校量布施的功德,佛举例作出详细回答。
    《地神护法品第十一》:佛陀说明供养地藏菩萨塑像、画像的十种广大利益。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佛放顶光,妙音称赞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请问不思议事,佛为说供像持名等应获的功德。
    《嘱累人天品第十三》:佛又摩地藏菩萨顶,以诸众生托付地藏菩萨,希望地藏菩萨救度一切受苦众生。

    圣一法师-B03 心经 1988 粤语 (SY)B03

    圣一法师
    日期:一九八八年十一月
    地点:马来西亚,吉隆坡,法华庵
    由“圣一老和尚法宝研究学会”整理提供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阐述大乘佛教的空和般若思想的经典,又称《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心经》。本经是大品般若及小品般若的实相教理,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加以浓缩后成为二百余字的极精简经典,因此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礙,无罣礙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圣一法师-B02 六祖坛经 1995 粤语(SY)B02

      日期:一九九五年 3月至4月
      地点:志莲净苑
      由“圣一老和尚法宝研究学会”整理提供

      六祖坛经经文

      在线收听: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被焚”等语,似宋辽时期此书已入经录。现有明清诸藏本、房山石经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坛经诸本集成》,汇集各种版本《坛经》十一种。

        圣一法师-B01 八大人觉经 粤语(SY)B01

        八大人觉经略讲
        讲于一九九零年六月
        由“圣一老和尚法宝研究学会”整理提供

        在线收听:

        後漢沙門安世高 譯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
        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
        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問,增長智慧,成就辯才,
        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
        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
        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
        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
        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
        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
        常住快樂。

        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與飢饉等 悉皆盡消除 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 展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輸入者: 閻學新

        圣一法师-21 妙法莲花经 粤语 (SY)021

        日期:一九九一年。 结夏安居. 一九九二年。 结夏安居
        地点:宝林禅寺

        妙法莲花经经文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法华三部经之一,其余两部经为《无量义经》与《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ṇḍarī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佛法的洁白、清净。Sūtra 意为“经”,故此经之全名为《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全文共二十八品,前十四品说一乘之因,后十四品说一乘之果。《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的教法,佛陀弘法《法华经》和《涅槃经》共八年,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天台宗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槃之最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比起其他经典尚有阶级上下之分,又有一说法为经文为集结大乘佛法的精华,《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由于本经内容深奥、丰富,所以有很多注释书,其中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最为有名。

        圣一法师-20 永嘉禅师证道歌 粤语 (SY)020

        日期:一九九零年七月
        地点:宝林禅寺

        《永嘉证道歌》,唐代高僧永嘉玄觉(665–713)作。这是大师开悟后心得精华的文字记录。翰林学士杨亿记述了永嘉禅师拜见六祖惠能时的一段精彩对话。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证道歌》原文
        唐慎水沙门玄觉撰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阴浮云空去来, 三毒水泡虚出没。
        证实相,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 自招拔舌尘沙劫。
        顿觉了,如来禅, 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无罪福,无损益, 寂灭性中莫问觅,
        昔来尘镜未曾磨, 今日分明须剖析。
        谁无念?谁无生? 若实无生无不生,
        唤取机关木人问, 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莫把捉, 寂灭性中随饮啄,
        诸行无常一切空, 即是如来大圆觉。
        决定说,表真僧, 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 寻枝摘叶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识, 如来藏里亲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颗圆光色非色。
        净五眼,得五力, 唯证乃知难可测,
        镜里看形见不难, 水中捉月怎拈得?
        常独行,常独步, 达者同游涅槃路,
        调古神清风自高, 貌悴骨刚人不顾。
        穷释子,口称贫, 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 道则心藏无价珍。
        无价珍,用无尽, 利物应机终不吝,
        三身四智体中圆, 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决一切了, 中下多闻多不信,
        但自怀中解垢衣, 谁能向外夸精进?!
        从他谤,任他非, 把火烧天徒自疲,
        我闻恰似饮甘露, 销融顿入不思议。
        观恶言,是功德, 此即成吾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冤亲, 何表无生慈忍力?!
        宗亦通,说亦通, 定慧圆明不滞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 恒沙诸佛体皆同。
        狮子吼,无畏说, 百兽闻之皆胆裂,
        香象奔波失却威, 天龙寂听生欣悦。
        游江海,涉山川, 寻师访道为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关。
        行亦禅,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 假饶毒药也闲闲,
        我师得见燃灯佛, 多劫曾为忍辱仙。
        几回生,几回死, 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从顿悟了无生, 于诸荣辱何忧喜?!
        入深山,住兰若, 岑崟幽邃长松下,
        优游静坐野僧家, 閴寂安居实潇洒。
        觉即了,不施功, 一切有为法不同,
        着相布施生天福, 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
        但得本,莫愁末, 如净瑠璃含宝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 自利利他终不竭。
        江月照,松风吹, 永夜清宵何所为?
        佛性戒珠心地印, 雾露云霞体上衣。
        降龙钵,解虎锡, 两钴金环鸣历历,
        不是标形虚事持, 如来宝杖亲踪迹。
        不求真,不断妄, 了知二法空无相,
        无相无空无不空, 即是如来真实相。
        心镜明,鉴无碍, 廓然莹彻周沙界,
        万象森罗影现中, 一颗圆光非内外。
        豁达空,拨因果, 莽莽荡荡招殃祸,
        弃有着空病亦然, 还如避溺而投火。
        舍妄心,取真理, 取舍之心成巧伪,
        学人不了用修行, 深成认贼将为子。
        损法财,灭功德, 莫不由此心意识,
        是以禅门了却心, 顿入无生知见力。
        大丈夫,秉慧剑, 般若锋兮金刚焰,
        非但空摧外道心, 早曾落却天魔胆。
        震法雷,击法鼓, 布慈云兮洒甘露,
        龙象蹴踏润无边, 三乘五性皆醒悟,
        雪山肥腻更无杂, 纯出醍醐我常纳,
        一性圆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同共如来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 非色非心非行业,
        弹指圆成八万门, 刹那灭却三祇劫,
        一切数句非数句, 与吾灵觉何交涉?
        不可毁,不可赞, 体若虚空无涯岸,
        不离当处常湛然, 觅即知君不可见。
        取不得,舍不得, 不可得中祗么得。
        默时说,说时默, 大施门开无壅塞,
        有人问我解何宗, 报道摩诃般若力,
        或是或非人不识, 顺行逆行天莫测,
        吾早曾经多劫修, 不是等闲相诳惑。
        建法幢,立宗旨, 明明佛勅曹溪是,
        第一迦叶首传灯, 二十八代西天记。
        法东流,入此土, 菩提达摩为初祖,
        六代传衣天下闻, 后人得道何穷数!
        真不立,妄本空, 有无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门元不着, 一性如来体自同。
        心是根,法是尘, 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除光始现, 心法双忘性即真。
        嗟末法,恶时世, 众生福薄难调制,
        去圣远兮邪见深, 魔强法弱多怨害,
        闻说如来顿教门, 恨不灭除令瓦碎。
        作在心,殃在身, 不须冤诉更忧人,
        欲得不招无间业, 莫谤如来正法轮!
        旃檀林,无杂树, 郁密森沈狮子住,
        境静林间独自游, 飞禽走兽皆远去。
        狮子儿,众随后, 三岁便能大哮吼,
        若是野犴逐法王, 百年妖怪虚开口。
        圆顿教,勿人情, 有疑不决直须争,
        不是山僧逞人我, 修行恐落断常坑。
        非不非,是不是, 差之毫厘失千里,
        是则龙女顿成佛, 非则善星生陷坠,
        吾早年来积学问, 亦曾讨疏寻经论,
        分别名相不知休, 入海算沙徒自困,
        却被如来苦诃责, 数他珍宝有何益?
        从来蹭蹬觉虚行, 多年枉作风尘客。
        种性邪,错知解, 不达如来圆顿制,
        二乘精进没道心, 外道聪明无智慧。
        亦愚痴,亦小呆, 空拳指上生实解,
        执指为月枉施功, 根境法中虚揑怪,
        不见一法即如来, 方得名为观自在,
        了即业障本来空, 未了应须还夙债,
        饥逢王膳不能餐, 病遇医王争得瘥?!
        在欲行禅知见力, 火中生莲终不坏,
        勇施犯重悟无生, 早时成佛于今在。
        狮子吼,无畏说, 深嗟懵懂顽皮靼,
        只知犯重障菩提, 不见如来开秘诀。
        有二比丘犯淫杀, 波离萤光增罪结,
        维摩大士顿除疑, 犹如赫日销霜雪。
        不思议,解脱力, 妙用恒沙也无极,
        四事供养敢辞劳, 万两黄金亦消得,
        粉身碎骨未足酬, 一句了然超百亿。
        法中王,最高胜, 恒沙如来同共证,
        我今解此如意珠, 信受之者皆相应。
        了了见,无一物, 亦无人,亦无佛,
        大千沙界海中沤, 一切圣贤如电拂,
        假使铁轮顶上旋, 定慧圆明终不失。
        日可冷,月可热, 众魔不能坏真说,
        象驾峥嵘慢进途, 谁见螳螂能拒辙?
        大象不游于兔径, 大悟不拘于小节,
        莫将管见谤苍苍, 未了吾今为君诀!

        圣一法师-19 六祖坛经 1995年 粤语 (SY)019

        日期:一九九五年 3月至4月
        地点:志莲净苑

        六祖坛经经文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被焚”等语,似宋辽时期此书已入经录。现有明清诸藏本、房山石经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坛经诸本集成》,汇集各种版本《坛经》十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