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地点:香港佛教文化中心三楼
由“圣一老和尚法宝研究学会”整理提供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长行,所以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
Kind Affinity 提供粤语有声佛法学习资料
日期: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地点:香港佛教文化中心三楼
由“圣一老和尚法宝研究学会”整理提供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长行,所以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
圣一法师 普门品
一九九三年 温哥华
由“圣一老和尚法宝研究学会”整理提供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长行,所以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
由“圣一老和尚法宝研究学会”整理提供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净土宗修行原先按照的经典为三经一论:
净土三经即为三部阿弥陀经的合称:
《佛说阿弥陀经》——亦称《小阿弥陀经》;
《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
《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
一论为天亲菩萨所造《往生论》。
后来又追加了两部经的部份经品: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清代咸丰年间的魏源(魏默深)居士将之附在三经之后,成为净土第四经;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清末民初时印光大师又将之列入,为净土第五经。
从此这五经一论确定为净土宗修行的参考经典。
圣一法师开示于一九九三年九月
地点:宝林禅寺
由“圣一老和尚法宝研究学会”整理提供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梵网经菩萨戒》,大乘佛教菩萨戒律之一,于公元401年,由鸠摩罗什译成中文,僧肇誉之为“万法之玄宗,众经之要旨,大圣开物之真模,行者阶道之正路。”
《梵网经菩萨戒》亦名《梵网经菩萨戒本》,或《大梵网经菩萨戒本》,梵网、梵天网、大梵天网乃同体之异名。于近一千六百年前,由鸠摩罗什大师节选翻译,并依之为一批弟子授戒,盖为华夏传授菩萨戒之始。
然该“戒本”译于大师晚年,什师尚未推敲润色,便溘然驾鹤归西,致令此译留有缺憾。诸如“杀因杀缘杀法杀业”、“悭因悭缘悭法悭业”等句,属于字词直译,若不加意译、进行阐释,则义理难明、令人费解。此外,某些印欧句式,不符汉地思维习惯,虽不影响理解,但令人感觉别扭、奇异。
语言随时代而变迁,此乃古今自然规律,古人之通俗用语,于今人则诘屈聱牙、颇难理解。虽然“诸法空相”、义在言外,无须执着文字,但众多当今初学,仍需以言见义,先领会而后熏修。既然佛法出世为一大事因缘,普度众生乃大悲宗旨,则固守形式影响受益,毋若灵活变通而早入道。
今幸遇一润色修订本,读来感觉文通字顺、明白晓畅,内容合乎原旨,未见因文而害意;以今日用品代替过时古物,似亦未尝不可。其“菩萨戒序”、“受持流通”几近原文,“十条重戒”、“卌八轻戒”,标号清晰,赫然醒目,令人一目了然。所附“简要注释”,略指津梁,无冗长累赘之嫌。故欲在此公诸于众,与众有缘者分享。
普通居士读之可明白大意、培植根基;发心菩萨诵此易契入奥义、节节攀升。诸佛、菩萨、大士深明“八不”妙理,色空一如,出神入化,仍需常诵菩萨戒本;无名后学、初发心者执著事物名相,贪嗔痴慢,更须以戒为师、反复诵习,直至领会贯通、运用自如,成真菩萨、最终解脱。
若想作菩萨,必持菩萨戒;不持菩萨戒,决难成菩萨。无论何人,一发菩提心,万里始足下;尘土积成山,滴水汇为渊;只要持之以恒,必然功到自成。 真修菩萨行者,必须经受逆水行舟、长途跋涉之历练。待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则会步入“随心所欲不逾矩”之圣境,收获“自利利他、觉行圆满”之正果。
此版本于《百度》网面世以来,已获二百多位菩萨赞许首肯。期盼将有更多菩萨挺身而出,参与、完善、护持、弘扬,以令众多学者、行者获益,使菩萨队伍日益扩大,让佛陀精神光耀人间。
1995年讲于温哥华
由“圣一老和尚法宝研究学会”整理提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南北朝时代的开善智藏,持诵该经,多有灵验感应,加之以禅宗后来大力弘扬,使得金刚经成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课诵的佛经。
早期天台宗和华严宗皆视金刚经为不了义经,唐朝以后的僧人,则将该经视为阐扬佛性密意的经典。明朝末年的秘密宗教大力推崇金刚经,将“空”等同于“道”,视之为能源出万物的“真空家乡”。
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唐代咸通(868年)年间印刷,世界最早的印刷品之一,藏于大英图书馆。
日期:一九九四年七月讲。
地点:宝林禅寺
由“圣一老和尚法宝研究学会”整理提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南北朝时代的开善智藏,持诵该经,多有灵验感应,加之以禅宗后来大力弘扬,使得金刚经成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课诵的佛经。
早期天台宗和华严宗皆视金刚经为不了义经,唐朝以后的僧人,则将该经视为阐扬佛性密意的经典。明朝末年的秘密宗教大力推崇金刚经,将“空”等同于“道”,视之为能源出万物的“真空家乡”。
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唐代咸通(868年)年间印刷,世界最早的印刷品之一,藏于大英图书馆。
日期: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至一九八七年一月八日
地点:宝林禅寺
由“圣一老和尚法宝研究学会”整理提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南北朝时代的开善智藏,持诵该经,多有灵验感应,加之以禅宗后来大力弘扬,使得金刚经成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课诵的佛经。
早期天台宗和华严宗皆视金刚经为不了义经,唐朝以后的僧人,则将该经视为阐扬佛性密意的经典。明朝末年的秘密宗教大力推崇金刚经,将“空”等同于“道”,视之为能源出万物的“真空家乡”。
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唐代咸通(868年)年间印刷,世界最早的印刷品之一,藏于大英图书馆。
日期:一九九一年。 结夏安居. 一九九二年。 结夏安居
地点:宝林禅寺
由“圣一老和尚法宝研究学会”整理提供
妙法莲花经经文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法华三部经之一,其余两部经为《无量义经》与《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ṇḍarī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佛法的洁白、清净。Sūtra 意为“经”,故此经之全名为《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全文共二十八品,前十四品说一乘之因,后十四品说一乘之果。《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的教法,佛陀弘法《法华经》和《涅槃经》共八年,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天台宗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槃之最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比起其他经典尚有阶级上下之分,又有一说法为经文为集结大乘佛法的精华,《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由于本经内容深奥、丰富,所以有很多注释书,其中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最为有名。
由“圣一老和尚法宝研究学会”整理提供
佛遺教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阬;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墬於阬埳。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阬。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者,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隄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
汝等比丘,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閒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故。時阿[少/免]樓馱,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阿[少/免]樓馱雖說此語,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暗。
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