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济法师-17蕴界处析义 粤语 (KJ)017

唯识学-蕴处界析义
三、五根
何谓五根?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根有二义:一、能生义:此眼等五根,能生眼等五识;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故名为根;二、增上义:眼等五根,能照见外在的五境,对于活动内在内五识有增上(扶助)用,故名为根。
眼等五根各有二种─扶尘根、净色根;扶尘根乃精血所成的肉团,虽不能发识,而能帮助净色根发识。净色根依附在扶尘根上,扶尘根是净色根的保障者,如果五种净色根一坏,眼耳等扶尘根虽然无恙,已经失去见识闻声等作用;若五种扶尘根一坏,五种净色根随之消失了。现在所谓的五根,指眼耳等净色根。
眼根体上有净极微,住在眼晴(扶尘根)的瞳孔上,形似葡萄朵,当对境时,能照境发识。扶尘根(眼珠)是有见有对色,如照相机的境头;净色根属无见有对色,其体净妙,如珠宝光,如镜头上的光。
光 管…喻眼扶尘根
管中氖…喻眼净色根
电流依氖,管发光…喻识依二根而能见种种境
耳扶尘根体上有净极微,在耳穴内,循环而住,如新卷荷,名耳净色根。余义如前。
鼻扶尘根体上有净极微,住鼻额内,背上面下,如双垂爪,名鼻净色根。
舌扶尘根体上有净极微,布在舌上,形如半月,名舌净色根。
身扶尘根体上有净极微,遍住身分,普遍积聚,能受诸触,如身形量(腰鼓),名身净色根。
俱舍说:眼等净色根处有净极微;问:五种净色根是否有筋骨血肉而成?据婆沙说:眼等五根处无筋骨血肉,以诸色根是清净大种所造;而经说色根处,有筋体血肉者,是根中间色香味触。近根处故,说名为有,而实根处无筋骨等。
极微与现代的原子、分子、细胞相似,极微是一切物质的元素,所谓地有地的极微,水有水的极微,火有火的极微,风有风的极微,色有色的极微,香有香的的极微,味触亦然。眼根有眼根极微,乃至身根有身根极微。再进一步推究,什么是极微的元素呢?即能造成四大种与所造四尘,是极微元素。简单说:一一极微皆具八法(八事俱生随一不减),名实极微。依胜论说:地微中具色香味触,水微中具色味触,火微中具色触,风微中具触。地极微偏增,聚集成大地,水极微偏增,聚成大水(海江等),火风亦然。色微偏增聚成色尘,乃至触微偏增,聚成触尘。此四尘四大皆属所造色,一一色体中皆具四大种,故坚湿等性遍布于一切色法中,何耶?以地水等一一微中,及色香等一一极微中,皆具能造四大种故。而所造的四大四尘,彼此互具,不相分离。如树木、桌椅等色尘,即具有四大及余香等三尘,加声成四尘,余香味触亦然。又现前的高山大地中,具有色香等四尘,及余三大。再以事实证明之:
已经长大的禾…即四尘四大互具
谷种…即大种
当谷种坏烂以后,谷的种性遍布于禾体中;故四大种是最微细的东西,遍于一切造色中,乃肉眼看不见的物质,摄归于身根所对的触尘中。
极微从何而生?是否通于三世?依有部宗说:极微为三世实有,常恒不变的;极微依众生业力而生。如果众生业缘未熟,微体不起作用,为未来世极微。业缘熟时,微体正起作用,集成根境,为现在世极微。业力谢灭,微体作用渐渐消失,变成其他极微,如木变成灰,为过去世极微。微体虽然恒有,而其作用生灭无常。三世续存的极微,是否永不坏灭呢?依有部宗说:世界大破坏时,实有之极微,悉皆坏灭。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宽济法师-16八识简介 粤语 (KJ)016

八识是一个佛教术语,识的分类法之一,指的是每一个五根具足的有情众生身上都有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上合称五识)、意识、末那识及阿赖耶识。
八识依照其识的体性,可分为四大类:前五识、第六识(又名意识)、第七识(又名意根、末那识)及第八识(又名如来藏、阿赖耶识)。《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八:“故举八识如来藏是刹那非刹那因。然此第八阿赖耶识唯是无覆无记性摄;第七末那唯是有覆无记性摄;前六转识通善、不善、无记三性。”

八识规矩颂 圆融佛八识规矩颂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宽济法师-15禅净密之密 粤语 (KJ)015

宽济法师佛教介绍系列,介绍现在佛教三个比较多人修行的宗派,分别为禅宗,净宗,密宗,这一节介绍密宗

参考网站1 参考网站2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宽济法师-14禅净密之净 粤语 (KJ)014

宽济法师佛教介绍系列,介绍现在佛教三个比较多人修行的宗派,分别为禅宗,净宗,密宗,这一节介绍净宗

参考网站1 参考网站2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宽济法师-13禅净密之禅 粤语 (KJ)013

宽济法师佛教介绍系列,介绍现在佛教三个比较多人修行的宗派,分别为禅宗,净宗,密宗,这一节先介绍禅宗

参考网站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宽济法师-12在家菩萨戒 粤语 (KJ)012

菩萨戒
菩萨戒是大乘菩萨所受持的戒律,又称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属於七众戒以外的别解脱戒。其特色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因此,凡是发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
一、菩萨戒的内容
菩萨戒的内容为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也就是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的一切佛法,属於菩萨重要的禁戒,应该谨慎持守。 摄律仪戒:又称自性戒、一切菩萨戒。是舍断一切诸恶,含摄大小乘律仪 的止恶门。是七众弟子所受的戒,随其在家、出家的差异,而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又此戒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净,由於恶覆,故不得显;今离断诸恶,则功成德现。如《释门归敬仪》卷上说:摄律仪戒能断舍诸恶,为法身之因。
摄善法戒:又称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萨道戒。为修习一切善法、圆满菩提所修的律仪戒,是修善门,以修身、口、意的善业迥向无上菩提,如常勤精进、供养三宝、心不放逸、行六波罗蜜等。一旦犯过,则要如法忏除,重新立愿,发菩提心,长养一切诸善法。此即报身之因,以其止恶修善,故成报佛之缘。如《释门归敬仪》卷上说:摄善法戒是勤修善法,为报身之因。
饶益有情戒:又称摄众生戒。是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属於利生门。《菩萨地持经》卷四列举出十一种饶益众生的方法,即:
众生所作诸饶益事,悉与为伴。
对已病、未病及看护病者等众生,悉与为伴。
为诸众生说世间、出世间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知恩报恩。
见众生有种种恐怖,悉能救护。若有丧失亲属财物诸难,能为开解,令远离忧恼。
见有众生贫穷困乏,悉能给予所须之物。
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众。
对众生先语安慰,随时往返,施给饮食,说世间善语等。使众生安者,皆悉随顺;不安者,皆悉远离。 对有实德者,赞叹欢喜。 对有犯过行恶者,慈心呵责,折伏罚黜,使其悔改。 以神通力示现恶道,令众生畏厌众恶,奉修佛法,欢喜信乐,生希有心。
二、菩萨戒的特色
菩萨戒是含摄大乘菩萨道的戒法,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发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萨戒除了有防非止恶的摄律仪戒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这显示了菩萨行者不仅要消极地不作恶,更要积极地修一切善,乃至遍学一切法门,以度无边众生。因为菩萨发心是为广度众生,如果不发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称为菩萨。因此《菩萨善戒经》说:「有二因缘失菩萨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恶心。」据《梵网经》内容记载,菩萨戒虽有十重戒:杀、盗、淫、妄语、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瞠心不受悔,谤三宝,以及四十八轻戒等戒相,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发菩提心,以菩提心为戒体,如果忘失菩提心,也就违反菩萨戒的根本精神。所以,发菩提心是菩萨戒有别於声闻戒的最大特色,也是我们受戒时应有的认识。
此外,菩萨戒只有受法而无舍法。《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说:「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亦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梵网经》说:菩萨戒是佛陀成道时,一时顿制,非待缘而制:是就理善而制,所以又称为佛性常住戒。也就是说,菩萨戒是众生本自具足的。既是本具,而今求受,只是将本具的戒德加以长养薰发,故说增上,而非新得,这是菩萨戒的另一特色。
三、受持菩萨戒的功德
菩萨戒涵盖七众戒,超胜一切戒功德,而且是过去七佛戒法,这是菩萨戒的殊胜与尊贵处。如《梵网经》说: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都是由於受持菩萨戒而成佛;未来星宿劫中的千佛,仍然要受持菩萨戒才能成佛。所以,菩萨戒是诸佛本源,是菩萨的根本,也是一切佛弟子成就佛道的根本。 此外,《梵网经》记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
感得十方诸佛愍念、守护。临命终时正见,心生欢喜。
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功德多聚,戒度成就。
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
四、菩萨戒的求受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说:求受菩萨戒者,只要能解法师语,六道众生都能得戒。又说,受戒有三品:
上品从佛受:诸佛菩萨现在面前,亲自授与菩萨戒者,得真实上品戒。
中品从佛弟子受:佛灭后,於千里内礼请先受菩萨戒者为戒师,教授我菩萨戒者,得中品戒。
下品自誓受:佛灭度后,千里内亦无法师,即在佛像前自誓受。自誓受者,应於佛前胡跪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自十方佛及大地菩萨,我学一切菩萨戒法。」如是三说,得下品戒。
此外,菩萨戒与五戒同样可以全部受持,或随分受持。但是,不管全部受或随分受,重要的是,要发「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菩提心,如此才不失受大乘菩萨戒的真义。
五、结语
戒是一切修行法门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悉由持戒而生。戒如良师,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戒如轨道,规范我们的身心行止;戒如城墙,帮助我们抵御五欲六尘盗贼的侵袭;戒如水囊,涤去我们的尘垢热恼;戒如明灯,照亮我们的前途光明;戒如宝剑,断除我们的贪心欲念;戒如璎珞,庄严我们的道德人格;戒如船筏,度脱我们到达涅盘的彼岸。所以,佛陀在《遗教经》中明示:大众应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戒﹞,持戒者,如闇遇明,贫人得宝。戒的功德利益,不能说尽。但是画饼不能充饥,一切还是要自己亲身实践,才能体悟。所以,学佛的人应该要受戒,更重要的是必须严持净戒。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宽济法师-11八关斋戒 粤语 (KJ)011

八关斋戒
斋戒清净一日夜 出家种子成圣果

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要让在家的男女二众,能种出世解脱的善根。而受戒的人,必须一天一夜离开家庭,到僧团去居住,学习出家人的生活。

“关”是“禁”的意思,就是关闭众生流转生死的门,也就是关闭杀、盗、淫等八种罪过,使之不再犯,称为八关。“斋”,就是正午之后,不可再进食之意。八戒中,前七条为“戒”,后一条过午不食为“斋”,合称为八关斋戒。这八关斋戒出家在家都可受持。

八戒戒条如下:
不杀生:
不故意杀害有生命的众生,如人、动物、小昆虫及堕胎。

不偷盗:
对于一切财物,乃至一草一木,非自己所有而取,或是不论用任何手段,如骗取、强夺、霸占等,皆算是偷盗。

不淫欲:
凡与男女两身相和合,皆称为淫。受八关斋戒时,要禁止正淫,也就是正当的夫妻关系也不可以。

不妄语:
不说谎、搬弄是非、恶口骂人,危害到他人。

不饮酒:
不喝酒,乃至于不劝人喝酒、不入酒家、不思念饮酒。(喝酒会使人神智昏昧,来世感愚痴的果报)。

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及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广泛来说,凡脂粉、香水、香膏、口红、耳环,包含一切饰品、色彩鲜艳的衣服,及跳舞、赌博等,皆不可以。

不坐卧高广大床:
舒适柔软的高广卧床,会让人心生淫念,所以不适合坐卧。

不非时食:
即过了日中之后,除了喝水,不再吃任何食物。
受戒功德:
受八关斋戒期间为一日一夜,过了这时段,如果还想继续受,就必须再举行仪式。受持八关斋戒,为修定修慧,又能忏罪、消灾、增褔、增慧。若能于每月六斋日(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以及月底的最后两天)受持,所得褔德不可思议。虽然只有一日一夜,但如果能受持清净,其功德之大,是不可限量的。《无量寿经》云:“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优婆塞戒经》云:“受持八关斋戒,除五逆罪,其他一切罪,悉皆消灭。”又说:“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关斋戒者,是人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佛陀为了让在家居士也有机会种出家善根,特别制定此戒,让后世众生能因持戒而获得安乐。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宽济法师-10授持五戒 粤语 (KJ)010

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授持五戒可让我们得到戒体。授了戒可以常常提醒我们避免造业。可并不代表造业会有更大的恶果。不授戒也会造业,恶果也是一样。反而授戒后得到了戒体,帮助少造业,有利成道。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宽济法师-09皈依三宝 粤语 (KJ)009

宽济法师讲述皈依三宝的目的和好处,皈依的用意。这不只是一个仪式,皈依也会进行加持以及得到圣人的保护。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宽济法师-08苦集灭道 四圣谛 粤语 (KJ)008

相关书籍:佛当初教的是什么

佛陀刚开始说法时先讲述的就是四圣谛,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即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世间的因。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喻: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即是有各种的心病,佛陀将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处,告诉众生,并且指出那些解脱的圣人,没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悦,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

宽济法师详细解说每一道谛,也融合了很多真实的事迹。

在线收听: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