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济法师-46佛学问答 粤语 (KJ)046

宽济法师讲于2013年,回答一些同修遇到的疑惑和问题。

KJ46-01:弦学說是否法身
KJ46-02:可否直接修護摩加行
KJ46-03:楞嚴經捨識用根之說
KJ46-04:佛教對同性戀的看法
KJ46-05:在家菩薩戒應否改名
KJ46-06:心經譯本及內容精華
KJ46-07:怎樣才能持好妄語戒
KJ46-08:什麼是功德力
KJ46-09:有沒有更簡單的供養法
KJ45-10:是不是唸心經時就能夠照見五蘊皆空
KJ46-11:金剛經以音聲求我偈意義
KJ46-12:2小時講金剛經
KJ46-13: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偈的意義
KJ46-14:心經和金剛經的關係
KJ46-15:唸咒能否消業
KJ46-16:佛教是否輕現世重未來
KJ46-17:怎樣皈依三宝 (1)
KJ46-18:六大緣起與佛教十大宗派
KJ46-19:為什麽修行時對佛起惡念
KJ46-20迥向的功德和方法
KJ46-22:佛教為什麼特別強調空性及怎樣修証
KJ46-23:佛的法報化三身有何分別
KJ46-24:怎樣知道有輪迴
KJ46-25:死後及靈界怎樣生活
KJ46-26:怎樣食素才吃得健康
KJ46-27:供過佛的食物可以吃嗎
KJ46-28:皈依三寶後是不是不可以求外道神
KJ46-29:如何面對人生
KJ46-30:大小乘禪淨密怎樣解脫
KJ46-31:大黑天千子供及密法的特色
KJ46-32:理趣經與金剛薩埵五秘密菩薩的關係
KJ46-33:準提菩薩修法(普通話)
KJ46-34:千手觀音及六觀音修法(普通話)
KJ46-35:怎樣從禪淨密中選擇適合自已的法門
KJ46-36:圓明寺在家菩薩戒戒本講解
KJ46-37:為何證空性即證道
KJ46-38:八關齋戒的意義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宽济法师-45唯识三十颂 粤语 (KJ)045

宽济法师讲于2016年6月。

《唯识三十颂》是世亲菩萨晚年的著作,以三十首偈颂概述唯识
学说,是唯识宗的重要论典。汉译者为玄奘法师*。
讲义:下載鏈接: http://pan.baidu.com/s/1boD8N8N 密碼: bap7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一、現象
標宗
01 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三
02 謂異熟思量 及了別境識 ———- ———-
【白話】在假立名稱指謂各種生命個體和萬事萬物當中,就隱含了有
種種生命個體和萬事萬物的形相生起,那些形相都是由心識變現出來
的。這能變現的心識只有三類,就是異熟識、思量識及了別境識。
初能變──阿賴耶識
02 ———- ———- 初阿賴耶識 異熟一切種
03 不可知執受 處了常與觸 作意受想思 相應唯捨受
04 是無覆無記 觸等亦如是 恒轉如暴流 阿羅漢位捨
【白話】初能變識叫阿賴耶識,又名異熟識,亦名一切種子識。阿賴
耶識對一切種子和根身的執受,以及其所變現的器世界,還有其了別
作用,對眾生來說都是微妙不可知的。阿賴耶識恒常與觸、作意、受
、想、思這五個遍行心所相應;在受方面,它只有不苦不樂的捨受。
阿賴耶識屬非善非惡的無記性,且不會障礙無漏智生起,故屬無覆無
記;觸、作意、受、想、思這五個遍行心所也是如此。阿賴耶識恒常
相續轉變有如暴流,直到證得阿羅漢的果位,才不再稱為阿賴耶識。
第二能變──末那識
05 次第二能變 是識名末那 依彼轉緣彼 思量為性相
06 四煩惱常俱 謂我癡我見 并我慢我愛 及餘觸等俱
07 有覆無記攝 隨所生所繫 阿羅漢滅定 出世道無有
【白話】第二能變識名末那識。它依阿賴耶識而生起,又以阿賴耶識
的見分為所緣對象,執此為我。末那識以恒審思量為其體性和行相。
它常與四種根本煩惱一起,那就是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它又與
掉舉、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八大隨煩惱和
觸、作意、受、想、思五遍行心所及慧心所相應。末那識屬非善非惡
的無記性,但因它障礙無漏智生起,故屬有覆無記。它隨同阿賴耶識
到所生之處而又被該處的煩惱所束縛。直到證得阿羅漢果位、進入滅
盡定或無漏智出現時,末那識才能永斷或暫斷。
第三能變──前六識
08 次第三能變 差別有六種 了境為性相 善不善俱非
09 此心所遍行 別境善煩惱 隨煩惱不定 皆三受相應
10 初遍行觸等 次別境謂欲 勝解念定慧 所緣事不同
11 善謂信慚愧 無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捨及不害
12 煩惱謂貪瞋 癡慢疑惡見 隨煩惱謂忿 恨覆惱嫉慳
13 誑諂與害憍 無慚及無愧 掉舉與惛沈 不信并懈怠
14 放逸及失念 散亂不正知 不定謂悔眠 尋伺二各二
15 依止根本識 五識隨緣現 或俱或不俱 如濤波依水
16 意識常現起 除生無想天 及無心二定 睡眠與悶絕
【白話】第三能變識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種
不同的識。它們都以了別外境為其體性和行相,而且都有善性、惡性
或無記性。這六識所附帶的心所有遍行心所、別境心所、善心所、根
本煩惱心所、隨煩惱心所和不定心所。它們全都與苦受、樂受或不苦
不樂的捨受相應。首先是遍行心所,包括觸、作意、受、想、思;其
次是別境心所,就是欲、勝解、念、定、慧,它們針對不同的境況而
生起;而善心所就是信、慚、愧,以及無貪、無瞋、無癡三善根,還
有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根本煩惱心所就是貪、瞋、癡
、慢、疑、惡見;隨煩惱心所就是忿、恨、覆、惱、嫉、慳、誑、諂
、害、憍〔小隨煩惱〕,以及無慚、無愧〔中隨煩惱〕,還有掉舉、
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大隨煩惱〕;而不
定心所就是悔和眠、尋和伺,兩種相對的心所都既通染也通淨。這六
識以根本識為依託。前五識隨順各種條件而生起,它們或一同生起,
或獨自生起,這好比海水中的波浪,有時一齊湧現,有時個別湧現。
第六意識則時常生起,除了生於無想天,以及進入無心的無想定和滅
盡定中,又或處於極深的睡眠和昏迷之中。
綜論唯識
17 是諸識轉變 分別所分別 由此彼皆無 故一切唯識
【白話】這三種能變的心識〔及其心所〕生起,變現出能分別的見分
和所分別的相分,也就是呈現出各種生命個體和萬事萬物的形相。由
於這個道理,各種生命個體和萬事萬物的形相都不是實有的,所以一
切東西都不能離開心識。
18 由一切種識 如是如是變 以展轉力故 彼彼分別生
【白話】由一切種子識開始,先由種子變現出事物的本質或自身,再
反映入其他識的相分中,其他識的見分看到相分,或者由其他識的見
分幻變出相分,而相分背後並沒有事物的本質或自身,不管哪種情況
,見分都執取相分為有自性的實相,就是如此如此的變現,當中又有
種種互相資助而產生的展轉力,包括同一生命個體內的識與識、識與
心所、心所與心所之間的互相資助,或者不同生命個體之間的互相資
助,各種各樣的分別就因此而生起。
生死相續
19 由諸業習氣 二取習氣俱 前異熟既盡 復生餘異熟
【白話】在種種或善或惡的業習氣伴隨著能取和所取這兩種名言習氣
的推動下,前一期生命的異熟果受用當盡時,又會生起另一期生命的
異熟果。
二、現象與本體

三自性
20 由彼彼遍計 遍計種種物 此遍計所執 自性無所有
21 依他起自性 分別緣所生 圓成實於彼 常遠離前性
22 故此與依他 非異非不異 如無常等性 非不見此彼
【白話】由於有各種各樣的周遍計度,因而對種種事物進行遍計執著
,在這些遍計所執當中,它們的自性是沒有的。至於依他起自性,是
以有漏的心王和心所為因緣而生起的,而圓成實性則存在於依他起性
之上,並恒常遠離前面的遍計所執性,所以圓成實性與依他起性的關
係既非迥異亦非同一,就如同無常性與各種行法的關係一樣。若看不
到圓成實性,則不能如實見到依他起性。
三無性
23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無性 故佛密意說 一切法無性
24 初即相無性 次無自然性 後由遠離前 所執我法性
【白話】依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這三種自性,建立相無
自性、生無自性和勝義無自性那三種無自性。照佛的密意所說,一切
法都是無自性的。首先是相無自性,即遍計所執出來的形相或體相這
些東西是沒有的;其次是生無自性,即自然而生(也就是不由眾緣而
生)的東西是沒有的;最後是勝義無自性,即殊勝境界存在於生無自
性之上,也就是遠離前面遍計所執的實我和實法這些東西。
唯識性

25 此諸法勝義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識實性
【白話】圓成實自性是一切法的殊勝境界,亦即是真如,以恒常真實
為其體性,也就是唯識實性。

三、修證
資糧位
26 乃至未起識 求住唯識性 於二取隨眠 猶未能伏滅
【白話】從發菩提心起,直至暖、頂、忍、世第一這四種順抉擇識未
生起之前,雖然希望證得唯識實性,但對於能取和所取這兩種執取的
煩惱種子,仍未有能力壓伏或消滅,故還未能證得。
加行位
27 現前立少物 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 非實住唯識
【白話】在止觀修習當中,觀照到心境皆空,因而說那是唯識實性,
但由於仍有形相可得,故並非真正證得唯識實性。
通達位
28 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白話】若於此時對所緣的對象,以及能緣的智慧,都不生起形相,
那時就證得唯識實性了,因為已能離開能取及所取的形相。
修習位
29 無得不思議 是出世間智 捨二麤重故 便證得轉依
【白話】於修習止觀過程中,沒有形相可得及有不可思議的力量,這
種無漏智慧已超出世間一切智慧,並能捨棄煩惱障及所知障的種子,
將會證得大涅槃和大菩提的轉依果。
究竟位
30 此即無漏界 不思議善常 安樂解脫身 大牟尼名法
【白話】這是具無漏功德的庫藏,這樣的生命是不可思議的、純善的
、恒常的和安樂的,即是解脫煩惱之身,也就是無上寂默的法身。

宽济法师-44八宗祖师略传 (KJ)044

宽济法师讲于2015年7月。介绍八宗祖师。
佛教传至中国,祖师大德们依其所相应之法门义理、经论,形成大乘主要八宗,主要祖师为:禅宗的达摩祖师、净土宗的庐山慧远大师、律宗的南山道宣律师、密宗的善无畏大师、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法相宗的玄奘三藏大师、华严宗的贤首大师和三论宗的嘉祥吉藏大师。

在线收听下载:宽济法师-44八宗祖师略传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1.禅宗─达摩祖师(?~535)

禅宗西天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初祖。南朝时,泛海至广州番禺,梁武帝曾礼请至金陵,但彼此对谈不投机,师知机缘尚未成熟,遂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九年。终于等到相契的慧可,付予衣钵和四卷《楞伽经》。传法时,师说一偈:“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此后禅门法脉代代相传,师因此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

2.净土宗─庐山慧远(334~416)

东晋高僧。庐山白莲社创始者。一生致力弘扬弥陀净土,与众共修念佛三昧,为中国结社念佛之始,亦为中国净土之主流。

3.律宗─南山道宣(596~667)

唐代律僧。师开创中国南山律宗,集律宗之大成,世称“南山律师”。师严持净戒,研究弘宣《四分律》,并精通大、小乘经律,毕其一生从事律学著作与僧传的撰述,以戒律提供修道者遵循的典范,并以僧传坚固道念。

4.密宗─善无畏大师(637~735)

东印度乌荼国人。师曾游历诸国,并到中印度那烂陀寺礼达摩鞠多为师,得受密法灌顶。唐开元四年,以八十高龄抵达中国长安,被玄宗礼为国师,致力于翻译密教经典,为密教传至中国之先河。与金刚智、不空,并称为“开元三大士”,奠定了密教在中国弘扬的基础。

天台宗─天台智者(538~597)

隋代高僧。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七岁即能背诵《普门品》,二十三岁参谒慧思。一日,诵《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豁然开悟,后代慧思开讲筵,受付嘱入金陵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此树立新宗义,奠定天台宗教观之基础。

6.法相宗─玄奘三藏(602~664)

唐代高僧。师年方十二岁即发愿远绍如来家业,特获准出家。因慨叹教法异说纷纭,尤其诸汉译佛典的义理不一,决心至西方取经。历经十七年,取经归国,致力译经事业,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一,创立法相唯识宗。精于经、律、论三藏,人称三藏大师。

7.华严宗─华严贤首(643~712)

唐代高僧。又称香象大师、康藏国师。曾为武后讲华严十玄门之深义,因善举譬喻,武后豁然领解。一生宣讲《华严经》三十余遍,并仿天台宗教判之例,将佛教各种思想体系分类为五教十宗。创立华严宗,虽贵为五帝门师,却不改其严谨、淡泊的修行生活。

8.三论宗─嘉祥吉藏(549~623)

隋代高僧。七岁时随法朗出家,专习三论之学,十九岁时,即能当众复述各种经论义理。住会稽嘉祥寺,专心讲说著书,后世称“嘉祥大师”。曾与三国论师的僧粲辩论征问往还四十余次,师从容引经据典,最后取胜。一生以兴隆三论为宗,世称他为三论宗再兴之祖。

佛教各宗派虽有其各自宗风,但义理都源自佛陀所说的法。佛光山提倡人间佛教,八宗兼弘,把佛教的精神落实在人间,故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特为八宗祖师造像,矗立于佛陀纪念馆,希望藉着八宗祖师的风仪为模范,作为僧俗立身处世之楷模。

宽济法师-43教观纲宗 粤语 (KJ)043

宽济法师讲于2015年6月。

教观纲宗是明末蕅益智旭的名著之一。智旭虽重视天台教观,却非天台学派的子孙,乃是以《梵网经》为其中心思想的戒律主义者,在修证方面是以《楞严经》为其中心的净土行者。天台教观是他的研究工具,也是他判摄释迦一代时教的依据。
因为智旭是学贯大小乘诸系佛法的大通家,所以不会局于天台一家之说,与其说《教观纲宗》是介绍天台学,宁可说他是以介绍天台教观来让读者认识整体佛法的纲骨。也可以说,《教观纲宗》是明末时代的新天台学,它是中国天台学派的最后一部名著,智旭自己为之撰写《释义》之后迄今仍被传诵讲解,注释传世者甚多。此两书,一直都受到中日两国学者的研究与弘传。

在线收听下载:43教观纲宗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圆二种教 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华严时。正说圆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三方等时。对三藏教半字生灭门。说通别圆教满字不生不灭门。约化仪名渐中。四般若时。带通别二权理。正说圆教实理。约化仪名渐后。五法华涅槃时。法华开三藏通别之权。唯显圆教之实。深明如来设教之始终。具发如来本迹之广远。约化仪名会渐归顿。亦名非顿非渐。涅槃重为未入实者。广谈常住。又为末世根钝。重扶三权。是以追说四教。追泯四教。约化仪亦名非顿非渐。而秘密不定二种化仪。徧于前之四时。唯法华是显露。故非秘密。是决定。故非不定。然此五时。有别有通。故须以别定通。摄通入别。方使教观咸悉不滥。今先示五时八教图。次申通别五时论。

五时八教权实总图

【通别五时论(最宜先知)】

法华玄义云。夫五味半满。论别。别有齐限。论通。通于初后。章安尊者云。人言第二时。十二年中说三乘别教。若尔。过十二年。有宜闻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岂可不说。若说。则三乘不止在十二年中。若不说。则一段在后宜闻者。佛岂可不化也。定无此理。经言。为声闻说四谛乃至说六度。不止十二年。盖一代中随宜闻者即说耳。如四阿含五部律。是为声闻说。乃讫于圣灭。即是其事。何得言小乘悉十二年中也。人言第三时。三十年中说空宗般若维摩思益。依何经文。知 三十年也。大智度论云。须菩提于法华中。闻说举手低头皆得作佛。是以今问退义。若尔。大品与法华。前后何定也。

论曰。智者章安。明文若此。今人绝不寓目。尚自讹传阿含十二方等八之妄说。为害甚大。故先申通论。次申别论。先明通五时者。自有一类大机。即于此土见华藏界舍那身土常住不灭。则华严通后际也。只今华严入法界品。亦断不在三七日中。复有一类小机。始从鹿苑。终至鹤林。唯闻阿含毗尼对法。则三藏通于前后明矣。章安如此破斥。痴人何尚执迷。复有一类小机。宜闻弹斥褒叹而生耻慕。佛即为说方等法门。岂得局在十二年后。仅八年中。且如方等陀罗尼经。说在法华经后。则方等亦通前后明矣。 复有三乘。须历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会归摩诃衍道。佛即为说般若。故云。从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间。常说般若。则般若亦通前后明矣。复有根熟众生。佛即为其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决无留待四十年后之理。但佛以神力。令根未熟者不闻。故智者大师云。法华约显露边。不见在前。秘密边论。理无障碍。且如经云。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如 是法者。岂非妙法。又梵网经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刚华光王座等。岂非亦是开迹显本耶。复有众生。应见涅槃而得度者。佛即示入涅槃。故曰。八相之中。各具八相。不可思议。且大般涅槃经。追叙阿阇世王忏悔等缘。并非一日一夜中事也。

次明别五时者。乃约一类最钝声闻。具经五番陶铸方得入实。所谓初于华严。不见不闻。全生如乳。(华严前八会中。永无声闻。故云不见不闻。至第九会入法界品。在祇园中。方有声闻。尔时已证圣果。尚于菩萨境界如哑如聋。验知尔前纵闲华严。亦决无益。然舍利弗等。由闻藏教。方证圣果。方预入法界会。则知入法界品。断不说在阿含前矣。人胡略不思察。妄谓华严局在三七日内耶。)次于阿含。闻因缘生灭法。转凡成圣。如转乳成酪。(酪即熟乳浆也。)次闻方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遂乃耻小慕大。自悲败种。虽复具闻四教。然但密得通益。如转酪成生酥。次闻般若。会一切法皆摩诃衍。转教菩萨。领知一切佛法宝藏。虽带通别正明圆教。然但密得别益。如转生酥成熟酥。次闻法华。开权显实。方得圆教实益。如转熟酥而成醍醐。然只此别五时法。亦不拘定年月日时。但随所应闻。即便得闻。如来说法。神力自在。一音异解。岂容思议。又有根稍利者。不必具历五味。或但经四番三番二番陶铸。便得入实。若于阿含方等般若随一 悟入者。即是秘密不定二种化仪所摄。复有众生。未堪闻法华者。或自甘退席。或移置他方。此则更待涅槃捃拾。或待灭后余佛。事非一概。熟玩法华玄义文句。群疑自释。

【化仪四教说】

顿有二义。一顿教部。谓初成道。为大根人之所顿说。唯局华严。(凡一代中。直说界外大法。不与三乘共者。如梵网圆觉等经。并宜收入此部。是谓以别定通。摄通入别也。)二顿教相。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及性修不二。生佛体同等义。则方等般若诸经。悉皆有之。渐亦二义。一渐教部。谓惟局阿含为渐初(凡一代中。所说生灭四谛。十二缘生。事六度等。三乘权法。并宜收入此部。)方等为渐中。(凡一代中。所说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等经。及余四时所不摄者。并宜摄入此部。如增上缘。名义宽故。)般若为渐后。(凡一代中。所说若共不共诸般若教。并宜摄入此部)二渐教相。谓历劫修行断惑证位次第。则华严亦复有之。法华会渐归顿。不同华严初说。故非顿。不同阿含方等般。若隔历未融。故非渐。然仍双照顿渐两相。

秘密亦有二义。一秘密教。谓于前四时中。或为彼人说顿。为此人说渐等。彼此互不相知。各自得益(法华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故非秘密)二秘密咒。谓一切陀罗尼章句。即五时教中。皆悉有之。 不定亦有二义。一不定教。谓于前四时中。或为彼人说顿。为此人说渐。彼此互知。各别得益。即是宜闻顿者闻顿。宜闻渐者闻渐也。(法华决定说大乘。故非不定教相)。二不定益。谓前四时中。或闻顿教得渐益。或闻渐教得顿益。即是以顿助渐。以渐助顿也。(随闻法华一句一偈。皆得受记作佛。故非不定益也。)顿教部。止用圆别二种化法。渐教部。具用四种化法。显露不定。既徧四时。亦还用四种化法。秘密不定。亦徧四时。亦还用四种化法。顿教相。局惟在圆。通则前之三教。亦自各有顿义。如善来得阿罗汉等。渐教相。局在藏通别三。通则圆教亦有渐义。如观行、相似、分证究竟等。秘密教。互不相知。故无可传。秘密咒。约四悉檀。故有可传。不定教。不定益。并入前四时中。故无别部可指。约化仪教。复立三观。谓顿观。渐观。不定观。盖秘密教。既不可传。故不可约之立观。设欲立观。亦止是顿渐不定三法皆秘密耳。今此三观。名与教同。旨乃大异。何以言之。顿教指华严经。义则兼别。顿观唯约圆人。初心便观诸法实相。如摩诃止观所明是也。渐教指阿含方等般若。义兼四教。复未开显。渐观亦唯约圆人。解虽已圆。行须次第。如释禅波罗蜜法门所明是也。不定教。指前四时。亦兼四教。 仍未会合。不定观。亦唯约圆人。解已先圆。随于何行。或超或次。皆得悟入。如六妙门所明是也。(此本在高丽国。神州失传)问。但说圆顿止观即足。何意复说渐及不定。答。根性各别。若但说顿。收机不尽。问。既称渐及不定。何故惟约圆人。答。圆人受法。无法不圆。由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纵令修证。未免日劫相倍。

【化法四教说】

法尚无一。云何有四。乃如来利他妙智。因众生病而设药也。见思病重。为说三藏教。见思病轻。为说通教。无明病重。为说别教。无明病轻。为说圆教。

○   三藏教。四阿含为经藏。毗尼为律藏。阿毗昙为论藏。此教诠生灭四谛。(苦则生异灭三。相迁移。集则贪嗔痴等分四心流动。道则对治易夺。灭则灭有还无。)亦诠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亦诠事六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亦诠实有二谛。(阴入界等实法为俗。实有灭乃为真。)开示界内钝根众生。令修析空观。(观于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无我我所)出分段生死。证偏真涅槃。正化二乘。傍化菩萨。亦得约当教自论六即。

理即者。偏真也。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因灭会真。灭非真谛。灭尚非真。况苦集道。真谛在因果事相之外。故依衍教。判曰偏真。

名字即者。学名字也。知一切法。从因缘生。不从时方梵天极微四大等生。亦非无因缘自然而生。知因缘所生法。皆悉无常无我。

观行即者。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外凡资粮位也。五停心者。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嗔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以此五法为方便。调停其心。令堪修念处。故名停心也。别相念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对治依于五蕴所起四倒也。总相念者。观身不净。受心法亦皆不净。观受是苦。心法身亦皆苦。观心无常。法身受亦皆无常。观法无我。身受心亦皆无我也。

相似即者。内凡加行位也。一暖。二顶。三忍。四世第一。得色界有漏善根。能入见道。

分证即者。前三果有学位也。初须陀洹果。此云预流。用八忍八智。顿断三界见惑。初预圣流。名见道位。二斯陀含果。此云一来。断欲界六品思惑。余三品 在。犹润一生。三阿那含果。此云不还。断欲界思惑尽。进断上八地思。不复还来欲界。此二名修道位。

究竟即者。三乘无学位也。一小乘第四阿罗汉果。此含三义。一杀贼。二应供。三无生。断三界见思俱尽。子缚已断。果缚尚存。名有余涅槃。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槃。二中乘辟支佛果。此人根性稍利。逆顺观察十二因缘。断见思惑。与罗汉同。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上。三大乘佛果。此人根性大利。从初发心。缘四谛境。发四弘誓。即名菩萨。修行六度。初阿僧祇劫。事行虽强。理观尚弱。准望声闻。在外凡位。第二阿僧祇劫。谛解渐明。在暖位。第三阿僧祇劫。谛解转明。在顶位。六度既满。更住百劫修相好因。在下忍位。次入补处。生兜率天。乃至入胎。出胎。出家。降魔。安坐不动时。是中忍位。次一刹那。入上忍。次一刹那。入世第一。发真无漏三十四心。顿断见思正习无余。坐木菩提树下。以生草为座。成劣应身。(如释迦丈六。弥勒十六丈等)受梵王请。三转法轮。度三根性缘尽入灭。与阿罗汉辟支佛。究竟同证偏真法性。无复身智依正可得。

此教具三乘法。声闻观四谛。以苦谛为初门。最利 者三生。最钝者六十劫。得证四果。辟支观十二因缘。以集谛为初门。最利者四生。最钝者百劫。不立分果。出有佛世。名缘觉。出无佛世。名独觉。菩萨弘誓六度。以道谛为初门。伏惑利生。必经三大阿僧祇劫。顿悟成佛。然此三人。修行证果虽则不同。而同断见思。同出三界。同证偏真。只行三百由旬。入化城耳。十法成乘者。一观正因缘境。破邪因缘无因缘二种颠倒。二真正发心。不要名利。惟求涅槃。(二乘志出苦轮。菩萨兼悯一切。)。三遵修止观。谓五停名止。四念名观四偏破见爱烦恼。五识道灭还灭六度是通。苦集流转六蔽是塞。六调适三十七品。入三脱门。七若根钝不入。应修对治事禅等。八正助合行。或有薄益。须识次位。凡圣不滥。九安忍内外诸障。十不于似道而生法爱。是为要意。利人节节得入。钝者具十法方悟。

○通教钝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故名为通。又从当教得名。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法入空。故名为通。此无别部。但方等般若中有明三乘共行者。即属此教诠无生四谛。(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生相)亦诠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痴如虚空。乃至老死如虚空。无明如幻化 不可得故。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亦诠理六度行。(一一三轮体空)亦诠幻有空二谛(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为真)亦诠两种含中二谛。(一者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共为真。是通含别二谛。故受别接。二者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为真。是通含圆二谛。故受圆接。)亦诠别入通三谛。(有漏是俗。无漏是真。非有漏非无漏是中。)亦诠圆入通三谛。(二谛同前。点非漏非无漏具一切法。与前中异。)开示界内利根众生。令修体空观。(阴界入皆如幻化。当体不可得。)出分段生死。证真谛涅槃。正化菩萨。傍化二乘。亦于当教自论六即。

理即者。无生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此四句推检。通别圆三教。皆用作下手工夫。但先解不但中者。即成圆教初门。先闻但中理者。即成别教初门。未闻中道体者。止成通教法门。)解苦无苦而有真谛。苦尚即真。况集灭道。

名字即者。幻化也。知一切法。当体全空。非灭故空。生死涅槃。同于梦境。

观行即者。一干慧地也。未有理水。故得此名。即三乘外凡位。与藏教五停别相总相念齐。

相似即者。二性地也。相似得法性理水。伏见思惑。即三乘内凡位。与藏教四加行齐。(藏通指真谛为法性。与别圆不同)。

分证即者。从八人地。至菩萨地。有七位也。三八人地者。入无间三昧。八忍具足。智少一分。四见地者。八 智具足。顿断三界见惑。发真无漏。见真谛理。即三乘见道位。与藏须陀洹齐。五薄地者。三乘断欲界六品思惑。烦恼渐薄。与藏斯陀含齐。六离欲地者。三乘断欲界思惑尽。与藏阿那含齐。七已办地者。三乘断三界正使尽。如烧木成炭。与藏阿罗汉齐。声闻乘人止此。八支佛地者。中乘根利。兼侵习气。如烧木成炭。与藏辟支佛齐。九菩萨地者。大乘根性。最胜最利。断尽正使。与二乘同。不住涅槃扶习润生。道观双流。游戏神通。成熟众生。净佛国土。此与藏教菩萨不同。藏教为化二乘。假说菩萨伏惑不断。正被此教所破。岂有毒器。堪贮醍醐。

究竟即者。第十佛地也。机缘若熟。以一念相应慧。断余残习。坐七宝菩提树下。以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分段生身故劣。如须弥山故胜。)为三乘根性。转无生四谛法轮。缘尽入灭。正习俱除。如劫火所烧。炭灰俱尽。与藏教佛果齐。

此教亦具三乘根性。同以灭谛为初门。然钝根二乘。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仍与三藏同归灰断。故名通前。利根三乘。不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是中道。则被别圆来接。故名通后。中道又分为二。一者 但中。唯有理性。不具诸法。见但中者。接入别教。二者圆中。此理圆妙。具一切法。见圆中者。接入圆教。就此被接。又约三位。一者上根。八人见地被接。二者中根。薄地离欲地被接。三者下根。已办地支佛地被接。就此三位被接。又各有按位胜进二义。若按位接。或同别十向。或同圆十信。若胜进接。或登别初地。或登圆初住。既被接已。实是别圆二教菩萨。于当教中。仍存第九菩萨地名。至机缘熟。示现成佛。乃是别地圆住。来示世间最高大身。非由通教教道。得成佛也。通教尚无实成佛义。况藏教哉。藏教佛果。亦皆别地圆住所现劣应身耳。十法成乘者。一明观境。六道阴入。能观所观。皆如幻化。二明发心。二乘缘真自行。菩萨体幻兼人。与乐拔苦。譬于镜像。三安心如空之止观。四以幻化慧。破幻化见思。五虽知苦集流转六蔽等皆如幻化。亦以幻化道灭还灭六度等通之。六以不可得心修三十七道品。七体三藏法无常苦空。如幻而治。八识干慧等如幻次位。而不谬滥。九安忍干慧位内外诸障。而入性地。十不著性地相似法爱。而入八人见地证真利钝分别。如前说。

 

○别教。谓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别前藏通二教。别后圆教。故名别也。(教则独被菩萨。理则隔历三谛。智则三智次第。断则三惑前后。行则五行差别。位则位不相收。因则一因迥出。不即二边。果则一果不融。诸位差别。)此教诠无量四谛。(苦有无量相。十法界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亦诠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枝末无明。为分段生因。根本无明。为变易生因。)亦诠不思议六度十度。(于第六般若中。复开方便、愿、力、智。四种权智。共成十度。一一度中。摄一切法。生一切法。成一切法。浩若恒沙)亦诠显中二谛。(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为真。)亦诠圆入别二谛。(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为真。)亦诠别三谛。(开俗为两谛。对真为中。中理而已)亦诠圆入别三谛。(二谛同前。点真中道具足佛法。)开示界外钝根菩萨。令修次第三观。(先空。次假。后中。)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中道无住涅槃。亦于当教自论六即。

理即者。但中也。真如法性。随缘不变。在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迥超二边。不即诸法。故依圆教。判曰但中。

名字即者。解义也。仰信真如法性。凡不能减。圣不能增。但由客尘覆蔽而不证得。须先藉缘修。助发真修。方可尅证。

观行即者。外凡十信位也。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 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护法心。九戒心。十愿心。既先仰信中道。且用生灭因缘观。伏三界见思烦恼。故名伏忍与通干慧性地齐。

相似即者。内凡三十心三贤位也。初十住者。一发心住。断三界见惑。与通见地齐。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断三界思惑尽。与通已办地齐。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断界内尘沙。与通佛地齐。此十住名习种性。(研习空观。)用从假入空观。见真谛。开慧眼成一切智。行三百由旬证位不退。次十行者。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嗔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此十行名性种性。(分别假性。)用从空入假观。徧学四教四门。断界外尘沙。见俗谛。开法眼。成道种智。次十回向者。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此十向名道种性。(中道能通。)习中观。伏无明。行四百由旬。居方便有余土。证行不退。

分证即佛者。十地圣种性。(证入圣地)及等觉性(去佛一等)也。初欢喜地。名见道位。以中道观。见第一义谛。开佛眼。成一切种智。行五百由旬。初入实报无障碍土。初到宝所。证念不退得无功用道。随可化机缘。能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众生。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各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更破一品无明。入等觉位。亦名金刚心。亦名一生补处。亦名有上士。

究竟即佛者。妙觉性也。(妙极觉满)从金刚后心。更破一品无明。入妙觉位。坐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量同尘刹。相好刹尘。)为钝根菩萨。转无量四谛法轮。

此教名为独菩萨法。以界外道谛为初门。(藏通道谛。即界外集。藏通灭谛。即界外苦。故以界外道谛治之。)无复二乘。而能接通。通教三乘既被接后。皆名菩萨。不复名二乘也。十法成乘者。一缘于登地中道之境而为所观。迥出空有之表。二真正发心。普为法界。三安心止观定爱慧策。四次第徧破三惑。五识次第三观为通。见思尘沙无明为塞。传传检校。是塞令通。六调适三十七 道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入三解脱门。证中无漏。七用前藏通法门助开实相。八善知信住行向地等妙七位差别。终不谓我叨极上圣。九离违顺强软二贼。策十信位入于十住。十离相似法爱。策三十心令入十地。

○圆教谓圆妙。(三谛圆融。不可思议。)圆融。(三一相即。无有缺减)圆足。(圆见事理一念具足。)圆顿(体非渐成)故名圆教。所谓圆伏(圆伏五住)圆信(圆常正信)圆断(一断一切断)圆行(一行一切行)圆位(一位一切位)圆自在庄严(一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圆建立众生。(四悉普益)此教诠无作四谛(阴人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亦诠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无明爱取。烦恼即菩提。菩提通达。无复烦恼。即究竟净。了因佛性也。行有。业即解脱。解脱自在。缘因佛性也。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苦即法身。法身无苦无乐是大乐。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也。故大经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亦诠称性六度十度。(施为法界。一切法趣施。是趣不过等。)亦诠不思议二谛。(幻有。幻有即空皆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为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如如意珠。珠以譬真。用以譬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而二。分真俗耳。)亦诠圆妙三谛(非惟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谛圆融。一三三一。如止观说。)开示界外利根菩萨。令修一心三观。(照性成修。称性圆妙。不纵不横。不前不后。亦不一时)圆超二种生死。圆证三德涅槃。正约此教。方论六即。(前三虽约当教各论六即。咸未究竟。以藏通极果。仅同此教相似即佛。别教妙 觉。仅同此教。分证即佛。又就彼当教。但有六义。未有即义。以未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也。是故夺而言之。藏通极果。别十回向。皆名理即。以未解圆中故。登地同圆。方成分证)

理即佛者。不思议理性也。如来之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拈一法。无非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名字即佛者。闻解也。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如一念。一切诸念亦复如是。如心法。一切佛法及众生法。亦复如是。

观行即佛者。五品外凡位也。一随喜。二读诵。三讲说。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圆伏五住烦恼。与别十信齐。而复大胜。

相似即佛者。十信内凡位也。(名与别十信同。而义大异。)初信任运先断见惑。证位不退。与别初住。通见地藏初果齐。二心至七心。任运断思惑尽。与别七住。通已办。藏四果齐。而复大胜。故永嘉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也。八心至十心。任运断界内外尘沙。行四百由旬。证行不退。与别十向齐。

分证即佛者。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圣位也。(名亦同别。而义大异。)初住断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正因理心发。名法身德。了因慧心发。名般若德。缘因善心发。名解脱德。)一心三观。任运现前。具佛 五眼。成一心三智。行五百由旬。初到宝所。初居实报净土。亦复分证常寂光净土。证念不退。无功用道。现身百界。八相作佛。与别初地齐。二住至十住。与别十地齐。初行与别等觉齐。二行与别妙觉齐。三行已去所有智断。别教之人不知名字。

究竟即佛者。妙觉极果。断四十二品微细无明永尽。究竟登涅槃山顶。以虚空为座。成清净法身。(一一相好。等真法界)居上上品常寂光净土。亦名上上品实报无障碍净土。性修不二。理事平等。

此教名最上佛法。亦名无分别法。以界外灭谛为初门。当体即佛。而能接别接通。接别者。上根十住被接。中根十行被接。下根十向被接。按位接。即成十信。胜进接。即登初住。接通已如通教中说。故曰。别教接贤不接圣。通教接圣不接贤。以别若登地。乃名为圣。证道同圆。不复论接。通八人上便名为圣。方可受接。若干慧性地二贤。仅可称转入别圆未得名接。若藏教未入圣位。容有转入通别圆义已入圣后。保果不前。永无接义。直俟法华。方得会入圆耳。十法成乘者。一观不思议境(其车高广)。二真正发菩提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三善巧安心止观(车内安置丹忱)。四 以圆三观破三惑徧。(其疾如风)。五善识通塞(车外枕亦作轸)。六调适无作道品七科三十七分(有大白牛肥壮多力等)。七以藏通别等事相法门助开圆理。(又多仆从而侍卫之)。八知次位。令不生增上慢。九能安忍。策进五品而入十信。十离法爱。策于十信。令入十住乃至等妙(乘是宝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上根观净。即于境中具足十法。中根从二展转至六。随一一中得具十法。下根须具用十也。又复应知。说前三教。为防偏曲。文意所归正归于此。

【附转接同会借说】

转○藏七贤得转入通别圆○通干慧性地得转入别圆○别十信得转入圆○此三皆不名接。以仅在初心。脚跟未牢。故但名转。

接○通八人见地薄地离欲已办支佛。得接入别圆○别住行向。得接入圆○根有利钝。故接有迟速如以好桃李。接彼平常桃李。故名为接。

同○别十地证道同圆。不复名接。但存教道之粗。以待法华开会成妙○别初住。通见地。藏初果等。亦得约所断惑名同。

会○开藏七贤。通干慧性地。别十信。即圆五品○开 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即圆初信○开藏四果。通已办。别七住。即圆七信○开别十向即圆十信○开别十地。即圆十住(功在法华)

借○欲接通入别。先借别明通。如云。欢喜地断见惑。远行地断思惑等○欲含别于通。必借通明别。如云。须陀洹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等○欲接别入圆。先借圆明别。如云。初住能现八相。犹有微苦等○欲含圆于别。先借别明圆。如云。三贤十圣住果报等。

问曰。但依圆教。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岂不痛快直捷。何用此葛藤为。答曰。六祖大师不云乎。法法皆通。法法皆备。而无一法可得。名最上乘。倘有一法未通。即被此法所缚。倘有一法未备。即被此法所牵。既被缚被牵。故于不可得之妙法。误认为葛藤耳。临济云。识取纲宗。本无实法。汝乃欲舍葛藤。而别求实法耶。永明大师云。得鸟者网之一目。不可以一目而废众目。收功者棋之一著。不可以一著而废众著。法喻昭然。胡弗思也。问曰。藏通同诠真谛。何故藏以四果为究竟。通必佛地为究竟耶。答曰。藏教正为二乘。通教正为菩萨故也。问曰。一般 断见思惑。何故藏通名圣。别圆名贤。答曰。藏通诠真。故见真即得名圣。别圆诠中。故见中方得名圣。见真仅可名贤也。问曰。藏四加行。通性地。既称相似。何故仅齐别圆观行。答曰。藏通圣位。既成别圆内凡。则藏通内凡。仅成别圆外凡。复何疑哉。

教观纲宗终

教观纲宗释义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述

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观者。禀教修行之法也。教纲万殊。大纲唯八。而化仪无体。全揽化法为体。则藏通别圆四教。乃教之纲也。依教设观。亦复万殊。而析空体空次第一心四观。收无不尽。则析体等四。乃观之纲也。教观虽各有四。而前三是权。后一是实。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乃佛法之宗要也。临济云。识取纲宗。本无实法。夫四教四观。总为对治众生见思无明重轻诸病而设。药不执方。合宜而用。所以施此四教。须有 顿渐秘密不定四种之殊。岂容执著。又为实施权。则不可执实而废权。开权显实。则不可执权定异实。故云无实法也。

【观非教不正四句】

问。教观止约自行化他。本无二理。何得云有教无观。有观无教耶。答。得意之人。举一教字。教为法界。便具观法。不必更别言观。举一观字。观为法界。便具教法。不必更别言教。只因众生但认语言为教。不能与观相应。但认工夫为观。不能与教相应。故设做工夫。不以教印。则盲修瞎炼。未免行邪险径。名之为殆。犹所云思而不学也。设学文字。不解观心。则说食数宝。究竟茫无受用。名之为罔。犹所云学而不思也。

【依教设观数亦略同】

化法四教。则有四观。化仪四教。但有三观。无秘密观。故云略同。又顿渐不定三教。统该化法四教。而顿渐不定三观。唯约圆观。故云略同。明其不尽同也。

【半字满字】

喻出大涅槃经。例如此方小学大学也。三藏正化二乘。傍化菩萨。哆哆和和。渐诱初学。故如半字。通教正化菩萨。傍化二乘。名为大乘初门。别教独菩萨法。圆 教纯明佛法。故如满字。此略判也。细而论之。藏通诠真。名为半字。别圆诠中。名为满字。又藏教不能通至别圆。故但是半字。通教能通别圆。是半而含满。别教须用藏通方便。是满而带半。唯圆教始终皆以佛知佛见而为修行。是满字法门也。

【生灭门不生不灭门】

三藏诠生灭四谛。由之证道。故名为生灭门。通教诠无生四谛。由之证道。故名为不生不灭门。亦一往略判也。细而论之。三藏是界内生灭门。通教是界内不生灭门。别教是界外生灭门。圆教是界外不生灭门。又通教约界内论。不生灭。约界外观。仍属生灭。以其但能体分段空。不能体变易空故。别教约界外论。虽云生灭。约界内观。亦不生灭。以其虽不体变易空亦能体分段空故○言界内界外者。三界之内。见思为因。所感分段生死为果。藏通二教。正治此病。名界内教。三界之外。方便实报二土。无明为因。所感变易生死为果。别圆二教。正治此病。名界外教。

【对半明满】

诸方等经。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故云对半明满。然细论之。或以通别圆对破三藏。如维摩经五百弟子品 是也。或以别圆对破藏通。如佛与弥勒论说俗谛。诸大弟子谓说真谛。真俗俱不解是也。或唯以圆对破藏通别教。如大佛顶首楞严经。诃斥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别成三乘魔外者是也。

【涅槃追说四教追泯四教】

重为未入实者。广谈常住。是追说圆教也。又为末世钝根重扶三权。是追说藏通别教也。虽复四教并谈。而与方等四教不同。方等中之四教。藏通初后并不知常。别教初不知后方知。(初心虽知中道。是但中理。不具诸法。不同涅槃佛性)唯圆教初后俱知。今涅槃中之四教。同知常住。故不同也。既前三教亦皆知常。不同方等中隔异之三。是追泯藏通别也。既扶三权以助一实。不同方等中对三之一。是追泯圆教也。

【般若带通别正明圆教】

会通一切世出世法。皆摩诃衍。互具互融。是圆教也。或说法性离一切相。非生死。非涅槃。非有为。非无为等。则是带别教义。或说一切法如幻如梦。或说诸法实相三乘同证。则是带通教义。盖般若明空。有共不共。共即诸法本空。三乘同证。出三界因果幻缚。是通 教义。不共即第一义空。菩萨独入。断三土二死因果。是别圆义。若云依第一义空得成诸法。犹是别义。若云即第一义空。顿具诸法。诸法无非第一义空。乃是圆义也。细玩大部般若。显发圆义为多。为钝根人。略带通别方便耳。后人判般若为空宗者。但得共意。尚未知别教义。何况知有圆教义耶。

【秘密不定】

具足应云秘密不定。显露不定。盖一音说法。随类异闻异解。就相知边。则名显露不定。就不相知边。则名秘密不定也。秘密故无可传。可传便属显露不定。又或一座说法。两人所闻所解不同。若互相知。则皆名显露不定。若互不知。则皆名秘密不定。若此知彼。彼不知此。或彼知此。此不知彼。则约不知边。便名秘密。若约知边。便名不定也。

【法尚无一云何有四】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又诸法从本来。厂自寂灭相。寂灭则何一何四。此所谓识取纲宗。本无实法也。因病设药。大纲唯四。开权显实。究竟归一。一为实。三为权。权实相对。皆是不得已而有言。若论本体。不但不可名四。亦复不可名一。故云非权非实也。然所谓 非权非实者。非谓出权实外。别有一法名为非权非实。但以权即实家之权。故即非权。实即权家之实。故即非实。犹云波即水家之波。故即非波。水即波家之水。故即非水。究竟同一湿性耳。湿性岂在波水外哉。

【四阿含毗尼阿毗昙】

阿含。亦云阿笈多。亦云阿笈摩。此翻教。又翻法归。又翻传所说义。又翻无比法。通则大小二教。皆名阿含。别则增一阿含。约数明法。长阿含。明世界生起等事。中阿含。明诸深义。杂阿含。明诸禅法。乃摩诃迦叶请阿难陀结集。故云四阿含也。毗尼。亦云毗柰耶。亦云鼻柰耶。此翻善治。亦翻调伏。亦翻灭。亦翻律。通则佛所说教。皆名正法毗尼。别则因事所制五篇戒相。摩诃迦叶请优波离结集。成毗尼藏。初唯一部。后因诤故。分为大众上座两部。乃至分为十八部等。久后流传。止留五部也。阿毗昙。亦云阿毗达磨。此翻无比法。又翻对法。通则佛所说法。亦皆名阿毗昙。别则摩诃迦叶自结佛所说论。及阿罗汉所造诸论。名为阿毗昙也。问。半满皆有三藏。何故独名半字法门以为三藏教耶。答。凡有二义。一者半字三藏部帙各别。满字经律二藏混同。二者据法华云。贪著小乘三藏学者。 又智度论。处处以摩诃衍斥三藏法。故呼半字法为三藏教也。问。何故不名为小乘教耶。答。此教具有三乘权法。是故不可偏名小乘。

【生灭四谛】

三界二十五有果报色心。并是三相有为之法。故名生灭苦谛。贪分烦恼二万一千。嗔分痴分等分亦各二万一千。总此四分。共有八万四千烦恼。此烦恼心。皆悉流动扰浊内心。由此方起善恶不动三有漏业。能感三界生死苦果。故名生灭集谛。以戒定慧。对治易夺贪嗔痴等。名为出世之道。譬如明生暗灭。故名生灭道谛。灭彼三界因果之有。方得还于真谛之无。故名生灭灭谛也。问。有为四相。所谓生住异灭。今胡但云生异灭。复有处但云生住灭耶。答。略则但言生灭。足显有为。广则须言生住异灭。以表无实。生表此法先非有。灭表此法后定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今处中说。故云三相。自无而有。假说为生。自有而无。假说为灭。中间暂有。假说为住。住不久停。复名为异。故言住即摄异。言异即摄住也。若二若三若四。总显有为虚妄不实。平等平等。

【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发业无明。大约有二。一者异熟果愚。不知善恶因果确然无谬。故发三涂恶业。二者真实义愚。不知三界无常无我。贪著人天色无色界果报。故发有漏善业及禅定业。由此二种无明。既发有漏善恶不动三种行已。便于现前一念心中。引得将来三界受生识种。即此识种。便具名色六入触受等种。故云无明缘行乃至触缘受也。复由迷事无明。于昔因所感现境界受不了知。故而起贪爱。所谓于诸乐受。则爱其合于诸苦受。则爱其离等。复由此爱而起于取。所谓于诸乐受。种种追求。令其常合于诸苦受。种种方便。令其速离等。以此爱取二种润生之惑。数数溉灌心中识等五支种子。令其渐渐增长成熟。便生有芽。有芽既生。则此身灭位。任运向彼受生。既受生已。任运迁变而至老死。起于种种忧悲苦恼。故云受缘爱乃至生缘老死等也。所以无明及行。为能引二支。识名色六入触受。为所引五支。爱取及有。为能生三支。生及老死为所生二支。十支属因。皆约现世。二支属果。别约未来。依生死果。复起无明。依于无明。复起行等。致使三界因果不绝。足显轮回及离断常。不堕无穷之过。此释出在唯识。的可依承。不必更依小乘论解也。问。 十使皆能发业。皆能润生。何故发业偏说无明。润生偏说爱取耶。答。发业则无明力强。举强以该弱。润生则爱取用胜。举胜以摄劣。释此十二缘生。更有多门分别。具如识论。须往寻之。

【实有二谛】

此教但明人空。不明法空。故云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皆是实法。依此实法和合。假名为人。人虽定无。法则实有。名为俗谛。直待修人空观断尽见思。方灭三界阴入界等俗法。复归真空。名为真谛也。

【诸行无常四句】

若论此四句偈。亦能横竖该摄一代时教。初横摄者。藏教以三界依正色心因果名为诸行。一一皆是无常生灭之法。必须灭此因果。方证真谛寂灭之乐。通教亦以三界依正色心因果。名为诸行。皆是无常生灭之法。体此生灭。即是灭已便证真谛寂灭之乐。然此二教。虽证寂灭。实无能受乐者。以无复身智故。别教则以分段变易二种因果。通名诸行。皆非真常。皆是生灭门摄。灭此二边。显于中道寂灭之理。而有四智菩提妙心。有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所现无漏身土妙色。故得恒受此真乐也。圆教亦以十界因果。通名 诸行。通名无常。通名生灭。而了达因果即是实相。无常即常。生灭即无生灭。故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则不断痴爱。起于明脱。如融冰为水。所以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也。次竖摄者。诸行无常句。摄得六凡法界。以有为有漏故。是生灭法句。摄得藏通二乘法界。以出世圣人。乃能知其为生灭故。生灭灭已句。摄得别教菩萨法界。以灭二边。归中道故。寂灭为乐句。摄得圆教佛法界法。以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故。今但用此四句证偏真理。则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二句。即苦集二谛。生灭灭已一句。约三学为能灭。即道谛。约因果为所灭。即灭谛。四谛皆是因果事相。名安立谛寂灭为乐一句。约所显理以为真谛。乃是非安立谛。故云理居事外。为偏真也。

【知一切法从因缘生】

名字位中。观察正因缘境。具破外道凡夫分别我法二执。言法执者。不出邪因缘及无因缘二种。时、方、梵天等。名邪因缘。自然。名无因缘也。言我执者。妄计是常是一。自在能为主也。然知一切法从因缘生。亦有四教差别。若知性具为因。迷悟为缘。三千性相为所生法。即属圆教。若谓一切种识为因。展转熏习为缘 分段变易乃至四智菩提为所生法。即属别教。若以六识相应有漏种子为因。六尘美恶中庸境界为缘。三界依正色心因果所生法。即属藏通二教。但通教则知若因若缘若所生法皆如幻梦。藏教则以为实法耳。故圆解则能徧破外道凡夫我法二执。及藏通别等种种法执别教亦能破于外道凡夫我法二执。及藏通二教法执通教亦能破于外道凡夫我法二执。及三藏教法执。今藏教则唯破外道凡夫我法二执也。既从内六识因。外六尘缘而生。则三界依正。决定不从时生。不从方生。不从大梵天生。不从极微性生。不从地生。不从水生。不从火生。不从风生。不从空生。亦不从神我生。亦不从本际生。但由内因外缘和合。所以虚妄有生。则亦非自然生。故能徧破邪因缘无因缘二种法执也。若法从因缘生。生必有灭。故无常。生灭相异故非一。非一则不自在。不能为主。故必无我。正报既非是我。则依报亦必非我所矣。

【暖顶忍世第一】

由四念处。发四正勤。断二恶。修二善。劝观四谛。能发似解。犹如钻火。先得暖相。故名为暖。由修四如意足发生禅定。谛观转明。如登山顶。洞览四方。故名为顶。 由定慧均平。善法增进。能成信等五根。安住不动。故名为忍。由五根增长成力。能破五障而阶见道。于诸世间有漏位中最为胜妙。故名为世第一。以此有漏闻思修慧为增上缘。资助本具无漏种子。令发现行而入见道。

【八忍八智】

欲界四谛下。各有一忍一智。谓苦法忍。苦法智等。色无色界四谛下。亦各有一忍一智。谓苦类忍。苦类智等。合为八忍八智。忍即无漏禅定。智即无漏观慧也。无间道中。三昧断惑名之为忍。乃即慧之定。解脱道中。观慧证理。名之为智。乃即定之慧。

【真无漏三十四心】

见道八忍八智。名十六心。修道约三界九地。各有一无碍一解脱。名十八心。见修合论。共成三十四心。此之定慧并从无始本具无漏种子所发现行。由此现行能证真谛我空真如。故云发真无漏三十四心也。三大阿僧祇劫所修福智为增上缘。无始法尔无漏种子为亲因缘。故得顿发顿断顿证。然约所断惑品。故分三十四心。若约能断能证。唯是无漏定慧而已。所证秖是我空真如。亦名择灭无为。无为真如。不堕诸数。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故名三十四心。复分渐顿种种不同。

【苦无逼近相四句】

三界色心依正诸果。名为苦谛。如幻如梦。当体全空。所以无逼近相。所谓生死即涅槃也。见思烦恼有漏行业名为集谛。不自他生。不共无因。所以无和合相。所谓烦恼即菩提也。既体达烦恼即是菩提。故道不二相。非别有法为能治也。既体达生死即是涅槃故灭无生相。非别有法可证得也。然此但是即空。故与圆教即中不同。

【痴如虚空。乃至老死如虚空。无明如幻化不可得故。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

痴即无明也。十二因缘流转还灭名相。与前藏教不殊。但以体空智慧。了达即生非生。灭即非灭耳。痴如虚空等者。谛观无明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犹如虚空。但有名字。毫无实体也。行等例知。无明如幻化等者。无明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以当体不可得故。喻如幻化本不可得。不可妄谓自他共离生也。行等亦然。

【幻有空二谛】

三界因果色心依正。并是非有似有。犹如幻事。指此幻有以为俗谛。有既是幻。则当体全空。非灭故空。指此即空以为真谛。此则真俗不二。不同藏教真居事外。

【两种含中二谛】

通含别者。幻有为俗如前说。幻有即空为真。而此空理。即是真如。其体不空。故能为迷悟依。是则真谛之中。含有别教中道理体。故名通含别二谛也。通含圆者。幻有为俗亦如前说。幻有即空为真。而此空理。即如来藏。亦名为空。亦名不空。名空之时。空即具一切法。一切法皆趣此空。言不空时。不空亦即俱一切法。一切法皆趣不空。是则真谛之中。含有圆教圆空圆中道理。故名通含圆二谛也。

【别入通三谛】

通教止云有漏是俗。无漏是真。今立非漏非无漏句以显中道。则三谛义成。盖由前通含别二谛。故成此别入通三谛也。

【圆入通三谛】

三谛同前。今立非漏非无漏句以显中道。一切法皆趣非漏无漏。则此非漏无漏具一切法。圆中义成。盖由前通含圆二谛。故成此圆入通三谛也。

【诸法不自生四句】

四性推检。通乎四教。无生之义。局在后三。藏通二教。指六凡为诸法。别圆二教。指十界为诸法。藏教明六凡诸法。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故非自作。无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此四句出集论)则显缘起正理不堕四执也。通教明六凡诸法。如幻如梦。如水中月。如空中花。非有似有。有即非有。不可说从自他共离而生。且如妄情所计三界有为生法。虽复万品差殊。略而言之。心境二字收无不尽。先约心法以推四性。若自生者。从心生心应有二心。又不对境时。心应常生。而实不生。故非自生。若他生者。从境生心。于我何与。又圣者对境。亦应生心。而圣不生。故非他生。若共生者。为心境各有生性故共生耶。为心境各无生性故共生耶。若心境各有生性。何须待共方生。又设待共方生。应有二心并生。谓一从心生。一从境生故。而实不然。若心境各无生性。共亦何能有生。如一砂无油。众砂共压亦岂有油。故非共生。若云无因生者。既不因心。又不因境。心境尚无。云何能生于心。不应虚空突出心识。故非无因。如是四性检责。不得心之生 处。则知心本无生也。次约境法以推四性。若自生者。从境生境。应有二境。又心不缘时。境应常现而实不现。故非自生。若他生者。从心生境。境还属心。何得名境。又心念兔角。兔应生角。而角不生。故非他生。若共生者。例如前破。但以二心并生。改作二境并生为异。若云无因生者。不应日中忽覩明月。如是四性检责。不得境之生处。则知境亦无生也。是以若心若境。俱如幻梦。求其生性了不可得。当体无生。此无生理。今古常然。始终不改。佛不能增。生不能减。但约种性差别。有三乘人。约悟入浅深。分十地位耳。别教明十界诸法。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故非自作。无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则显不思议缘起正理。皆以真如为迷悟依藏识为持种依。以先知有真如藏识。而用四性推简入无生门。故为别教工夫也。圆教明十界诸法。非法性生。故非自生。非无明生。故非他生。非法性无明合生。故非共生。非离法性无明别有诸法。故非无因而生。随一一法体即法界。当体无生。无生而生。三千宛然。生即无生。三千无性。非生非无生。唯一实相。实相非生。生亦实相。实相非无生。无生亦实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因缘即中。双照空假。此 是圆教初无生门。一门一切门。阿字即具四十二字功德。余字亦然。故为圆妙无工夫之工夫。

【解苦无苦而有真谛】

三界果报。名为三苦。解之则皆如空华。无逼近相。但是真空法性而已。真谛即在虚妄苦谛之上。如空处即在华处。无二处也。于此真谛假立四名。四并即真。真非事外。乃是通教所诠之理。今人谈玄说妙。迥超情见。壁立万仞。总皆不能出此。

【扶习润生】

别圆二教证中道理。则以中道法身为应化本。譬如月印万川不须惑业受生也。藏教说惑是实有故。菩萨不可断惑。断则不能三僧祇受生行道矣。通教说惑是幻有故。菩萨体幻而断正使。正使既断。设欲涅槃。即便能入。但由本愿力故。不取涅槃以神通力。扶起三界思惑余习资于故业种子而得受生。所谓思惑余习者。非贪似贪。非慢似慢非痴似痴等是也。

【行则五行差别】

戒定慧三。名为圣行。十住入空行也。慈悲喜舍。名为梵行。十行十向入假行也。依理成行。名为天行。初地已上中道行也。从天行体起化他用。示同小善。名婴 儿行。即慈用也。示同烦恼。名为病行。即悲用也。藏通二教。但有圣行及少分梵行耳。今有五行故不同前。圆教则一行一切行。今有次第。故不同后。

【一因迥出不即二边】

正因佛性。即指中道理体。非是生死。亦非涅槃。藏通二教之所不诠。又复不具缘了二因。故不同圆。

【一果不融诸位差别】

妙觉极果。方证法身。不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也。

【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枝末无明为分段生因。已如藏教中释。根本无明者。不了心外无法。厌苦断集。证灭修道。即是迷于中道真实义谛。发起界外偏真无漏行也。由此引生方便变易生死识种。复缘界外无漏正受。而起涅槃法爱。深生取著。润彼变易识种。令生有芽。招感方便不思议变易生死。又不了心外无法。诃弃真空。别修万行。亦是迷于中道真实义谛。发起界外入假神通行也。由此引生实报变易生死识种。复缘界外胜妙境界。而起神通法爱。深生取著。润彼变易识种。令生有芽招感实报不思议变易生死。直至佛果。则十二品无明尽灭。方得二死永亡。

【显中二谛】

束通教之二谛以为俗谛。则十界阶为俗也。以不有不空为真。则中道为十界迷悟所依。乃为真也。明言中道为真。故称显中。

【圆入别二谛】

当教以真谛显中。中但不有不空法性而已。今明法性具一切法。一切法皆趣不有不空。则不有不空之外。更无一法可得。是十界之俗。犹属别义。不有不空之真。已成圆义也。

【别三谛】

显中二谛。则合有之与空为俗。不有不空为真。今分此俗谛为二。谓有即是俗。空即是真。取真谛之不有不空名为中谛。则二谛三谛。但有开合之殊。义无增减。

【圆入别三谛】

有即是俗。空即是真。不改别义。不空不有名为中谛。中谛具一切法。则为圆中矣。

【圆建立众生】

藏通别教。虽亦各论四悉檀益。而收机未普。今圆教人。穷心性源。彻法界底。自行既圆。故四益亦普。所谓 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权实不二。用与适宜。如一雨所润。大地普洽也。

【不思议二谛】

三千性相皆名为俗。一一无非实相。故名为真。三千之外无实相。则即俗恒真。事造即理具也。实相之外无三千。则即真恒俗。理具即事造也。故云。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亦可云同居一尘。同居一名。如一念。一切诸念亦然。如一尘。一切诸尘亦然。如一名。一切诸名亦然。真俗不二。真俗宛然。

【圆证三德涅槃】

法身德名性净涅槃。般若德名圆净涅槃。解突破德名方便涅槃。唯是一心。更不纵横并别。故名圆证藏通二教。不知法身但有修得生空般若。仅能净于见思。未得一切解脱。别教谓法身本有。般若修成。解脱始满。则先后历别。不名圆证。

【十乘观法】

第一观不思议境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法众生法。一一皆不思议。皆得为所观境。但初机之人。则谓佛法太高。生法太广。故但就现在自己阴界入法以为所观。又舍界入。但观于阴。又舍前四阴。但观识阴。 又七八二识微细难观。前五根识现起时少。故但以现前一念第六意识为所观境。近而复要也。现前意识不起则已。起则于十界中。必落一界。若落一界。必具百界千如。以此随落一界之心。非是心之少分。必是心之全体。心外更无百界千如故也。若顿了此现前一念。全具百界千如三千性相。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无性亦无性。则能顿证三德秘藏。则为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则是定慧平等庄严。则已徧破三惑。则已了知一切诸法中皆有安乐性。则已具足圆妙道品。则已到于事理彼岸。则为登于菩萨正位。则为永超十魔八魔。则已心心流注萨婆若海。是谓上上根人。秖于一法具足十法乘也。若虽观心。未能顿入。应念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云何诸佛已悟。我及众生犹滞迷情。由是缘无作四谛。殷重发起四弘誓愿。因发心故。一发一切发。登发心住。则是定慧平等庄严。徧破三惑。知一切法皆安乐性。具圆妙道品到事理彼岸。登菩萨正位。超八魔十魔。心心流入萨婆若海。知一切法本不思议。是谓上中根人。于第二真正发菩提心。具足十法乘也。若虽发心。心仍散动。未能登位。应念心体本来寂照。善巧调试。或以即寂 之照令不沉没。或以即照之寂令不浮散。浮沉病除心体明净。则能徧破三惑。证安乐性。具圆道品。到事理岸。登菩萨位。超越魔境。入萨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议。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是谓上下根人。于第三善巧安心止观。具足十法乘也。若虽以止观安心。心仍未安。未得即证寂照本体。必于所观一念三千之境。犹存意解。未知当下即空假中。应以四性而简责之。其根利者。秖观一念三千无自生性。即当悟入无生。无生则无不生。三谛圆显。十乘具足。若根钝者。破自则必计他。破他则必计共。破共必计无因。展转破尽。方悟无生。具足十乘。若犹未悟。必当度入相续假中。应观此一念三千。为前念不灭后念续耶。为前念灭后念续耶。为前念亦灭亦不灭后念续耶。为前念非灭非不灭后念续耶。若仍不悟。必当度入相待假中。应观此一念三千。为待有念而立耶。为待无念而立耶。为待亦有念亦无念而立耶。为待非有念非无念而立耶。如此展转简责。若能悟入无生无不生者。则知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具圆道品。到事理岸。登菩萨位。超越魔境。入萨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议。便成正觉。定慧庄严。是谓中上根人。于第四破法徧。具 足十法乘也。若虽约因成相续待徧破诸惑。仍未入者。应思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但除其病。不除其法。如金锞去膜养珠。如郢匠去垩存鼻。那得一向破法。则破却成塞。今须善识通塞。若塞须破。若通须护。如圣王轮宝。能破能安。由此识通塞故。即塞成通。烦恼即菩提。菩提通达无复烦恼。生死即涅槃。涅槃寂灭。无复生死。则能具足圆妙道品。到事理岸。登菩萨位。超越魔境。入萨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议。便成正觉。定慧庄严。徧破三惑。是谓中中根人。于第五识通塞。具足十法乘也。若虽识通塞。仍未能即塞成通。应观现前一念三千性相不可思议。即是圆心念处一心念处。一切心念处。正勤策发。缘如意定而生五根。令其增长而成五力。调停七觉。趣八正道。开圆三解脱门而入秘藏。则为到于事理彼岸。登菩萨位。超越魔境。入萨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议。便成正觉。定慧庄严。徧破三惑。证得诸法皆安乐性。是谓中下根人。于第六调适道品。具足十法乘也。若虽调练无作道品。而观慧力弱。盖障偏起。不能入位。必有无始事障未除。应审观察何障偏重数数现起。兼以事行而对治之。理观为主。事行为助。正助合行。不惜身命。誓 当尅证终弗懈息。由事理二治。能断无始事理二幻障故。豁然证入。位相分明。则为永超魔网。入萨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议。便成正觉。定慧庄严。徧破三惑。证安乐性。具足圆妙道品。是谓下上根人。于第七对治助开。具足十法乘也。然对治助开之时。纵令钝根。必皆有益。倘不知次位。起增上慢。以凡滥圣。招过不轻。故须深自简察。为究竟耶。为分证耶。为相似耶。抑亦仅仅小轻安耶。既知位次。不起上慢。必有强软诸魔恼乱真修。须加安忍不动不退。策进五品而阶十信。既阶十信。六根清净。得顺道法。易生法爱。须离法爱而入分真。入分真已分得大理。大誓愿。大庄严。大智断。大徧知。大道。大用。大权实。大利益。大无住。是谓下根人。具修十法而成大乘。乘是大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自运功毕。运他不休。故此十乘妙观。全性起修。全修显性。非横非竖。横竖该彻也。

【附三慈体相】

生缘慈有六种差别。一凡夫修生缘慈。成梵王福。以爱为体。二外道修生缘慈。取梵天果。以见为体。三藏教二乘修生缘慈。对治嗔恚。作父母亲属想。以世谛为体。菩萨修生缘慈。广行济度。亦以世谛为 体。然皆不起我人等执。依析空观得成。四通教三乘修生缘慈。皆了生空。依体空观得成。缘六凡境亦得以世谛为体。五别教次第先修生缘慈。亦以世谛为体。不起我人等妄执。亦是依析体二空观成。(十信析空。十住体空)。六圆教一心中修生缘慈。知十法界即空假中。缘此即空假中之十界有情。一一皆作父母等想。故以妙有为门。得论六即。

法缘慈有四种差别。一藏教二乘。了生空故。观诸众生。唯是四大五蕴。不生嗔恼。随力济度。以生空观为体。(菩萨虽未证空。亦得修空)。二通教三乘。了生本空。法亦如幻。二乘随力济度。菩萨弘誓徧周。同以空观为体。三别教次第修法缘慈。知空而不住空。悟缘生法。广度九界。以从空入假观为体。四圆教一心中修法缘慈。知十界缘生之法即空假中。缘此即空假中之十界法知其无性。故以妙无为门。得论六即。

无缘慈有二种差别。一别教十回向。不缘十界假名之众生。不缘十界五蕴之法相。惟缘中道佛性。故明无缘。以相似中道为体。(若登初地后。则与圆慈同。)二圆人初心即了三千诸法。一一当体即中。中道之外。更无别法。能所顿绝。与拔难思。得论六即。故有观行无缘慈 乃至究竟无缘慈义。只一慈体。而论三慈。故三慈皆妙。三慈皆论六即。如慈心三昧。有此种种差别。悲喜舍亦如是。但约与乐名慈。拔苦名悲。见他得乐。心生适悦名喜。怨亲平等一相。心无系著名舍也。

教观释义终

弟子等伏愿

十方三宝常住世间。利益有情。同圆种智。藉兹功德。仰祈各各父母现增福寿。速得一心决生极乐。广度众生。普愿过去父母。历劫怨亲。同蒙拔济。稽首归依。

诸佛菩萨悲愍听许。

宽济法师-42佛学讲座 粤语 (KJ)042

宽济法师介绍佛学一些基本知识及相关名词的解释,讲于2014年12月。

KJ42-1: 八宗簡介2016(上)
KJ42-2: 八宗簡介2016(下)
KJ42-3: 出離心
KJ42-4: 佛教的無我思想
KJ42-5: 三法印之涅槃寂靜
KJ42-6: 四念處
KJ42-7: 學佛的作用
KJ42-8: 蘊界處析義-上
KJ42-9: 蘊界處析義-下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宽济法师-41沙弥律仪要解集注 粤语 (KJ)041

宽济法师讲述沙弥律仪要解集注,讲于2014年9月。

沙弥律仪为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是故沙弥剃落,先受十戒,次则登坛受具。今名为沙弥,而本所受戒,愚者茫乎不知;狂者忽而不学,便拟躐等,罔意高远,亦可慨矣。因取十戒,略解数语,使蒙学知所向方。好心出家者,切意遵行,慎勿违犯。然后近为比丘戒之阶梯,远为菩萨戒之根本。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庶几成就圣道,不负出家之志矣。若乐广览,自当阅律藏全书。后十戒,出沙弥十戒经。佛敕舍利弗,为罗睺罗说。

在线收听下载:宽济法师-41沙弥律仪要解集注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沙弥律仪要略》
菩萨戒弟子云栖寺沙门 袾宏 辑
梵语沙弥,此云息慈,谓息恶行慈,息世染而慈济众生也。亦云勤策,亦云求寂。律仪者,十戒律诸威仪也。
上篇 戒律门
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是故沙弥剃落,先受十戒,次则登坛受具。今名为沙弥,而本所受戒,愚者茫乎不知;狂者忽而不学,便拟躐(liè)等,罔意高远,亦可慨矣。因取十戒,略解数语,使蒙学知所向方。好心出家者,切意遵行,慎勿违犯。然后近为比丘戒之阶梯,远为菩萨戒之根本。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庶几成就圣道,不负出家之志矣。若乐(yào)广览,自当阅律藏全书。后十戒,出沙弥十戒经。佛敕(chì)舍利弗,为罗睺罗说。
一曰不杀生。  解曰: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但有命者,不得故杀。或自杀,或教他杀,或见杀随喜。广如律中,文繁不录。经载冬月生虱,取放竹筒中,暖以绵絮,养以腻物,恐其饥冻而死也。乃至滤水覆灯,不畜猫狸等,皆慈悲之道也。微类尚然,大者可知矣!今人不能如是行慈,复加伤害可乎?故经云:“施恩济乏,使其得安,若见杀者,当起慈心。”噫,可不戒欤!
二曰不盗。  解曰:金银重物,以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若常住物,若信施物,若僧众物,若官物,民物,一切物。或夺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偷税冒渡等,皆为偷盗。经载:“一沙弥盗常住果七枚;一沙弥盗众僧饼数番(fān);一沙弥盗众僧石蜜少分,俱堕地狱。”故经云:“宁就断手,不取非财。” 噫,可不戒欤!
三曰不淫。  解曰:在家五戒,惟制邪淫;出家十戒,全断淫欲。但干犯世间一切男女,悉名破戒。《楞严经》载宝莲香比丘尼,私行淫欲,自言淫欲非杀非偷,无有罪报。遂感身出猛火,生陷地狱。世人因欲,杀身亡家。出俗为僧,岂可更犯!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故经云:“虽淫泆(yì)而生,不如贞洁而死。” 噫,可不戒欤!
四曰不妄语。  解曰:妄语有四:一者妄言。谓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虚妄不实等。二者绮语。谓妆饰浮言靡语,艳曲情词,导欲增悲,荡人心志等。三者恶口。谓粗恶骂詈(lì)人等。四者两舌。谓向此说彼,向彼说此,离间恩义,挑唆斗争等。乃至前誉后毁,面是背非;证入人罪,发宣人短,皆妄语之类也。若凡夫自言证圣,如言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等,名大妄语,其罪极重。余妄语,为救他急难,方便权巧,慈悲利济者不犯。古人谓:“行己之要,自不妄语始。”况学出世之道乎?经载:沙弥轻笑一老比丘,读经声如狗吠。而老比丘者,是阿罗汉,因教沙弥急忏,仅免地狱,犹堕狗身。恶言一句,为害至此。故经云:“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 噫,可不戒欤!
五曰不饮酒。  解曰:饮酒者,谓饮一切能醉人之酒。西域酒有多种:甘蔗、葡萄,及与百花,皆可造酒。此方止有米造,俱不可饮。除有重病,非酒莫疗者,白众方服。无故一滴不可沾唇。乃至不得齅酒,不得止酒舍,不得以酒饮人。仪狄造酒,禹因痛绝;纣作酒池,国以灭亡。僧而饮酒,可耻尤甚。昔有优婆塞,因破酒戒,遂并余戒俱破。三十六失,一饮备焉,过非小矣。贪饮之人,死堕沸屎地狱,生生愚痴,失智慧种。迷魂狂药,烈于砒(pī)鸩(zhèn)。故经云:“宁饮烊铜,慎无犯酒。” 噫,可不戒欤!
六曰不著香花鬘(màn),不香涂身。  解曰:花鬘者,西域人贯花作鬘,以严其首。此土则缯绒金宝,制饰巾冠之类是也。香涂身者,西域贵人,用名香为末,令青衣摩身。此土则佩香、熏香、脂粉之类是也。出家之人,岂宜用此?佛制三衣,俱用粗疏麻布,兽毛蚕口,害物伤慈,非所应也。除年及七十,衰颓之甚,非帛不暖者,或可为之,余俱不可。夏禹恶衣,公孙布被。王臣之贵,宜为不为,岂得道人,反贪华饰?坏色为服,粪扫蔽形,固其宜矣。古有高僧,三十年著一緉(liǎng)鞋,况凡辈乎?噫,可不戒欤!
七曰不歌舞倡妓,不往观听。  解曰;歌者,口出歌曲;舞者,身为戏舞;倡妓者,谓琴、瑟、箫管之类是也。不得自作,亦不得他人作时,故往观听。古有仙人,因听女歌,音声微妙,遽(jù)失神足,观听之害如是,况自作乎?今世愚人,因法华有琵琶、铙(náo)、钹(bó)之句,恣学音乐。然法华乃供养诸佛,非自娱也。应院作人间法事道场,犹可为之。今为生死,舍俗出家,岂宜不修正务,而求工技乐?乃至围棋、陆博、骰(tóu)掷、摴(shū)蒱(pú)等事,皆乱道心,增长过恶。噫,可不戒欤!
八曰不坐高广大床。  解曰:佛制绳床,高不过如来八指,过此即犯。乃至漆彩雕刻,及纱绢帐褥之类,亦不宜用。古人用草为座,宿于树下,今有床榻,亦既胜矣!何更高广,纵恣幻躯?胁尊者,一生胁不著席。高峰妙禅师,三年立愿不沾床凳;悟达受沉香之座,尚损福而招报。噫,可不戒欤!
九曰不非时食。  解曰:非时者,过日午,非僧食之时分也。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僧宜学佛,不过午食。饿鬼闻碗钵声,则咽中火起,故午食尚宜寂静,况过午乎?昔有高僧,闻邻房僧,午后举爨(cuàn),不觉涕泣,悲佛法之衰残也。今人体弱多病,欲数(shuò)数(shuò)食者,或不能持此戒,故古人称晚食为药石,取疗病之意也。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饿鬼苦,常行悲济。不多食,不美食,不安意食,庶几可耳!如或不然,得罪弥重。噫,可不戒欤!
十曰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  解曰:生即金也;像,似也,似金者银也。谓金色生本自黄,银可染黄似金也。宝者,七宝之类也。皆长贪心,妨废道业。故佛在世时,僧皆乞食,不立烟爨,衣服房舍,悉任外缘,置金银于无用之地。捉持尚禁,清可知矣。锄金不顾,世儒尚然,释子称贫,畜财奚用?今人不能俱行乞食,或入丛林,或住庵院,或出远方,亦未免有金银之费。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他贫乏,常行布施。不营求,不畜积,不贩卖,不以七宝妆饰衣器等物,庶几可耳。如或不然,得罪弥重。噫,可不戒欤!
下篇 威仪门
佛制沙弥年满二十,欲受具足戒时,若问不能具对沙弥事者,不应与具足戒。当云:“卿作沙弥,乃不知沙弥所施行,沙门事大难作,卿且去熟学,当悉闻知,乃应受具足戒。今授卿具足戒,人谓佛法易行,沙门易作。”故当先问。以下条则,于沙弥威仪诸经,及古清规,今沙弥成范中节出。又宣律师行护律仪,虽诫新学比丘,有可通用者,亦节出。良以末法人情,多诸懈怠,闻繁则厌,由是删繁取要,仍分类以便读学,间有未备,从义补入一二。其有乐广览者,自当检阅全书。
敬大沙门 第一  不得唤大沙门字,不得盗听大沙门说戒,不得转行说大沙门过,不得坐见大沙门过不起;除读经时、病时、剃发时、饭时、作众事时。《行护》云:“五夏以上,即阇黎位,十夏以上,即和尚位。”虽比丘事,沙弥当预知之。
事师 第二  欲入户,当先三弹指。若有过,和尚、阿阇黎教诫之,不得还逆语。视和尚、阿阇黎,当如视佛。若使出不净器,不得唾,不得怒恚。若礼拜,师坐禅不应作礼,师经行不应作礼,师食、师说经、师梳齿、师澡浴、师眠息等,俱不应作礼。师闭户,不应户外作礼。欲入户作礼,应弹指三遍,师不应,应去。持师饮食,皆当两手捧,食毕敛器,当徐徐。侍师不得对面立,不得高处立,不得太远立,当令师小语得闻,不费尊力。若请问佛法因缘,当整衣礼拜,合掌胡跪;师有语,澄心谛听,思惟深入。若问家常事,不须拜跪,但端立师侧,据实申白。师若身心倦,教去应去;不得心情不喜,现于颜色。凡有犯戒等事,不得覆藏,速诣师哀乞忏悔;师许,则尽情发露,精诚悔改,还得清净;师语未了,不得语。不得戏坐师座,及卧师床,著师衣帽等。为师驰达书信,不得私自拆看,亦不得与人看,到彼有问,应答,则实对;不应答,则善辞却之;彼留,不得便住,当一心思师望归。师对宾,或立常处,或于师侧,或于师后,必使耳目相接,候师所须。师疾病,一一用心调治房室、被褥、药饵、粥食等。持衣授履,洗浣(huàn)烘晒等,具于律中,兹不繁录。
附:凡侍师,不命坐,不敢坐;不问,不敢问,除自有事欲问。凡侍立,不得倚壁靠桌,宜端身齐足侧立。欲礼拜,若师止之,宜顺师命勿拜。凡师与客谈论,涉道话,益身心者,皆当记取。师有所使令,宜及时作办,不得违慢。凡睡眠,不得先师。凡人问师讳,当云上某字下某字。凡弟子,当择明师,久久亲近,不得离师太早;如师实不明,当别求良导。设离师,当忆师诲,不得纵情自用,随世俗流,行不正事。亦不得住市井闹处,不得住神庙,不得住民房,不得住近尼寺处,不得与师各住,而行世法中一切恶事。
随师出行 第三  不得过历人家。不得止住道边,共人语。不得左右顾视,当低头随师后。到檀越家,当住一面,师教坐应坐。到他寺院,师礼佛或自礼,不得擅自鸣磬。若山行,当持座具随之。若远行,不得相离太远。若渡水,当持杖徐试浅深。持瓶携锡等,具如律中,文繁不录。
附:若偶分行,约于某处会,不得后时。师受斋,当侍立出生;斋毕,当侍立收䞋(chèn) 。
入众第四  不得争座处。不得于座上,遥相呼语笑。众中有失仪,当隐恶扬善。不得伐劳,显己之功。凡在处,睡不在人前,起不在人后。凡洗面,不得多使水。擦牙吐水,须低头引水下,不得喷水溅人。不得高声鼻涕、呕吐。不得于殿塔,及净室、净地、净水中涕唾,当于僻处。吃茶汤时,不得只手揖人。不得向塔洗齿,及向和尚、阿阇黎等。凡闻钟声,合掌默念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唵,伽啰帝耶,娑诃。”不得多笑;若大笑,及呵欠,当以衣袖掩口。不得急行。不得将佛灯私就己用。若燃灯,当好以罩密覆,勿令飞虫投入。供佛毕,取开圆者,不得先齅;除萎者,方供新者;萎者,不得弃地践踏,宜置屏处。不得闻呼不应;凡呼,俱宜以念佛应之。凡拾遗物,即当白知事僧。
附:不得与年少沙弥结友。不得三衣苟简。不得多作衣服,若有余当舍。不得办精致绦(tāo)拂、玩器等,妆点江湖,取笑识者。不得著色服,及类俗人衣饰等。不得不净手搭衣。凡上殿,须束缚裤袜,不得放意自便。不得闲走,不得多言。不得坐视大众劳务,避懒偷安。不得私取招提竹、木、花、果、蔬菜,一切饮食及一切器物等。不得谈说朝廷公府政事得失,及白衣家长短好恶。凡自称,当举二字法名,不得云我,及小僧。不得因小事争执;若大事难忍者,亦须心平气和,以理论辩;不可,则辞而去。动气发粗,即非好僧也。
随众食 第五  闻揵(qián)搥(chuí)声,即当整衣服。临食咒愿,皆当恭敬。出生饭,不过七粒,面不过一寸,馒头不过指甲许。多则为贪,少则为悭。其余蔬菜、豆腐不出。凡出生,安左掌中,想念偈云:“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凡欲食,作五观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故,方受此食。无呵食好恶。不得以食私所与,若擿(zhì)与狗。来益食,不得言不用。若己饱,当以手让却之。不得爪头,使风屑落邻钵中。不得含食语。不得笑谈杂话。不得嚼食有声。如欲挑牙,以衣袖掩口。食中或有虫蚁,宜密藏掩之,莫令邻单见,生疑心。当一坐食,不得食讫离座,更坐食。不得食讫,以手指刮碗钵食。凡食不得太速,不得太迟。行食未至,不得生烦恼。或有所需,默然指授,不得高声大唤。不得碗钵作声。不得食毕先起。若违僧制,闻白槌,不得抗拒不服。饭中有谷,去皮食之。不得见美味生贪心,恣口食。不得偏众食。
礼拜第六  礼拜不得占殿中央,是住持位。有人礼佛,不得向彼人头前迳过。凡合掌,不得十指参差,不得中虚,不得将指插鼻中,须平胸高低得所。不得非时礼拜,如欲非时礼,须待人静时。师礼佛,不得与师并礼,当随师后远拜。师拜人,不得与师同拜。在师前,不得与同类相礼;在师前,不得受人礼。己手持经像,不得为人作礼。  附:凡礼拜,须精诚作观,教列七种礼,不可不知。
听法 第七  凡遇挂上堂牌,宜早上堂,莫待法鼓大擂。整理衣服,平视直进。坐必端严。不得乱语。不得大咳唾。  附:凡听法,须闻而思,思而修。不得专记名言,以资笑柄。不得未会称会,入耳出口。年少沙弥,戒力未固,宜更学律,不得早赴讲筵。
习学经典 第八  宜先学律,后学修多罗,不得违越。凡学一经,须先白师,经完更白别学某经。不得口吹经上尘。不得经案上,包藏茶末杂物。人阅经,不得近彼案前经行。凡经籍损坏,宜速修补。沙弥本业未成,不得习学外书、子史、治世典章。  附:不得拣应赴道场经习学。不得习学伪造经典。不得习学命书、相书、医书、兵书、卜筮书、天文书、地理书、图谶(chèn)书,乃至炉火黄白、神奇鬼怪符水等书。不得习学宣卷打偈。不得习学外道书。除智力有余,为欲知内外教深浅者,可以涉猎,然勿生习学想。不得习学诗词。不得著心学字求工,但书写端楷足矣。不得污手执持经。对经典如对佛,不得戏笑。不得案上狼藉卷帙(zhì)。不得高声动众。不得借人经看不还,及不加爱重,以致损坏。
入寺院 第九  凡入寺门,不得行中央,须缘左右边行;缘左先左足,缘右先右足。不得无故登大殿游行。不得无故登塔。入殿塔,当右绕,不得左转。不得殿塔中涕唾。绕塔,或三匝、七匝,乃至十百匝,须知遍数。不得以笠杖等,倚殿壁。
入禅堂随众 第十  单上不得抖衣被,作声扇风,使邻单动念。下床默念偈云:“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身形,愿汝即时生净土。”不得大语高声。轻手揭帘,须垂后手。不得拖鞋作声。不得大咳(嗽)作声。不得邻单交头接耳,讲说世事。或有道伴亲情相看,堂中不得久话,相邀林下水边,乃可倾心谈论。若看经,须端身澄心默玩,不得出声。二板鸣,即宜早进堂。归位默念偈云:“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  附:不得穿堂直过。上单下单,俱当细行,勿令邻单动念。不得单上写文字,除众看经教时。不得单上相聚,摆茶夜坐杂话。不得单上缝补衣被。不得眠卧共邻单说话动众。
执作 第十一  当惜众僧物。当随知事者教令,不得违戾(lì)。凡洗菜,当三易水。凡汲水,先净手。凡用水,当谛视有虫无虫,有以密罗滤过方用。若严冬,不得早滤水,须待日出。凡烧灶,不得燃腐薪。凡作食,不得带爪甲垢。凡弃恶水,不得当道,不得高手扬泼,当离地四五寸,徐徐弃之。凡扫地,不得逆风扫,不得聚灰土,安门扇后。洗内衣,须拾去虮虱方洗。夏月用水盆了须覆,若仰即虫生。 附:不得热汤泼地上。一切米面蔬果等,不得轻弃狼藉,须加爱惜。
入浴 第十二  先以汤洗面,从上至下,徐徐洗之。不得粗躁以汤水溅邻人,不得浴堂小遗。不得共人语笑。不得洗僻处。凡有疮癣,宜在后浴;或有可畏疮,尤宜回避,免刺人眠。不得恣意久洗,妨碍后人。  附:脱衣著衣,安详自在。浴前先洗净,须细行,不得以洗净水入浴釜。汤冷热,依例击梆,不得大唤。
入厕 第十三  欲大小便,即当行,莫待内逼仓卒。于竹竿上,挂直裰(duō),折令齐整,以手巾或腰绦系之,一作记认,二恐堕地。须脱换鞋履,不可净鞋入厕。至,当三弹指,使内人知。不得迫促内人使出。己上,复当三弹指,默念云:“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juān)除罪法。”不得低头视下。不得持草画地。不得努气作声。不得隔壁共人说话。不得唾壁。逢人不得作礼,宜侧身避之。不得沿路行系衣带。便毕,当净澡手,未澡,不得持物。洗手默念云:“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唵,主迦啰耶,娑诃。”  附:若小解,要须收起衣袖;又不可著褊衫小解。
睡卧第十四  卧须右胁,名吉祥睡,不得仰、覆卧,及左胁卧。不得与师同室同榻,或得同室,不得同榻。亦不得与同事沙弥共榻,或得同室,不得同榻。凡挂鞋履小衣等,不得过人头面。  附:不得脱里衣卧。不得床上笑语高声。不得圣像及法堂前,携溺器过。
围炉 第十五  不得交头接耳说话,不得弹垢腻火中。不得烘焙鞋袜,不得向火太久,恐妨后人,稍暖便宜归位。
在房中住 第十六  更相问讯,须知大小。欲持灯火入,预告房内知云:“火入”;欲灭灯火,预问同房人:“更用灯否”?灭灯火,不得口吹。念诵不得高声。若有病人,当慈心始终看之。有人睡,不得打物作响,及高声语笑。不得无故入他房院。
到尼寺 第十七  有异座方坐,无异座不得坐。不得为非时之说。若还,不得说其好丑。不得书疏往来,及假借、裁割、洗浣等。不得手为净发。不得屏处共坐。  附:无二人,不得单进。不得彼此送礼。不得嘱托尼僧,入豪贵家化缘,及求念经忏等。不得与尼僧结拜父母姊妹道友。
至人家 第十八  有异座当坐,不宜杂坐。人问经,当知时,慎勿为非时之说。不得多笑。主人设食,虽非法会,亦勿失仪轨。无犯夜行。不得空室内,或屏处,与女人共坐共语。不得书信往来等,同前。若诣俗省亲,当先入中堂礼佛,或家堂圣像,端庄问讯。次父母、眷属等,一一问讯。不得向父母说师法严、出家难、寂寥淡薄、艰辛苦屈等事。宜为说佛法,令生信增福。不得与亲俗小儿等,久坐、久立、杂话、戏笑;亦不得问候族中是非、好恶。若天晚作宿,当独处一榻,多坐少卧,一心念佛,事讫即还,不得留连。
附:不得左右邪视,不得杂语,若与女人语,不得低声密语,不得多话。不得诈现威仪,假妆禅相,求彼恭敬。不得妄说佛法,乱答他问,自卖多闻,求彼恭敬。不得送盒礼,效白衣往还。不得管人家务。不得杂坐酒席。不得结拜白衣人,作父母姊妹。不得说僧中过失。
乞食 第十九  当与老成人俱。若无人俱,当知所可行处。到人门户,宜审举措,不得失威仪。家无男子,不可入门。若欲坐,先当瞻视座席:有刀兵不宜坐,有宝物不宜坐,有妇人衣被庄严等不宜坐。欲说经,当知所应说时,不应说时。不得说:“与我食,令尔得福。”
附:凡乞食,不得哀求苦索。不得广谈因果,望彼多施。多得,勿生贪著;少得,勿生忧恼。不得专向熟情施主家,及熟情庵院索食。
入聚落 第二十  无切缘不得入。不得驰行。不得摇臂行。不得数(shuò)数(shuò)傍视人物行。不得共沙弥小儿谈笑行。不得与女人前后互随行,不得与尼僧前后互随行。不得与醉人、狂人,前后互随行。不得后故视女人。不得眼角傍看女人。或逢尊宿亲识,俱立下傍,先意问讯。或逢戏幻奇怪等,俱不宜看,惟端身正道而行。凡遇水坑、水缺,不得跳越;有路当绕行,无路,众皆跳越则得。非病缘及急事,不得乘马,乃至戏心鞭策驰骤。
附:凡遇官府,无论大小,俱宜回避。遇斗诤者,亦远避之,不得住看。不得回寺夸张,所见城中华美之事。
市物第二十一  无诤贵贱。无坐女肆。若为人所犯,方便避之,勿从求直。己许甲物,虽复更贱,无舍彼取此,令主有恨。慎无保任致愆(qiān)负人。
凡所施行不得自用 第二十二  凡出入往来,当先白师。做新法衣,当先白师;著新法衣,当先白师。剃头,当先白师。疾病服药,当先白师。作众僧事,当先白师。欲有私具纸笔之辈,当先白师。若讽起经呗,当先白师。若人以物惠施,当先白师已,然后受;己物惠施人,当先白师,师听然后与。人从己假借,当先白师,师听然后与;己欲从人借物,当先白师,师听得去。白师听不听,皆当作礼;不听,不得有恨意。
附:乃至大事,或游方,或听讲,或入众,或守山,或兴缘事,皆当白师,不得自用。
参方 第二十三  远行要假良朋。古人心地未通,不远千里求师。
附:年幼戒浅,未许远行;如行,不得与不良之辈同行。须为寻师访道,决择生死。不宜观山玩水,惟图游历广远,夸示于人。所到之处,歇放行李,不得径入殿堂。一人看行李,一人先入问讯,取常住进止,方可安顿行李入内。
衣钵名相 第二十四  五条衣,梵语安陀会,此云中宿衣,亦云下衣,亦云杂作衣。凡寺中执劳服役,路途出入往还,当著此衣。搭衣偈云:“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不舍离。唵,悉陀耶,娑婆诃。”七条衣,梵语郁多罗僧,此云上著衣,亦名入众衣。凡礼佛、修忏、诵经、坐禅、赴斋、听讲、布萨、自恣,当著此衣。搭衣偈云:“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唵,度波度波,娑婆诃。”二十五条衣,梵语僧伽黎,此云合,亦云重(chóng),亦云杂碎衣。凡入王宫,升座说法,聚落乞食,当著此衣。又此衣九品。下品有三:谓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中品有三:谓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上品有三:谓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搭衣偈云:“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广度诸群迷。唵,摩诃迦,波波叱悉帝,娑婆诃。”钵,梵语钵多罗,此云应量器。谓体、色、量,三皆应法故。体用瓦、铁二物,色以药烟熏治。量,则分上、中、下。具,梵语尼师坛,此云坐具,亦云随足衣。开具偈云:“坐具尼师坛,长养心苗性,展开登圣地,奉持如来命。唵,檀波檀波,娑婆诃。”

宽济法师-40理趣经简介 粤语 (KJ)040

宽济法师介绍理趣经, 讲于2014年

《般若理趣经》 全一卷。唐不空三藏译。全称《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品》。在《大正藏》归入《般若部》。相当于《大般若经》般若十六会中之第十会“般若经理趣分”。理趣是道理旨趣的意思。本经是大日如来为金刚手菩萨所说,内容共分十七章,说明了实相般若和密教无上秘密。

在线收听下载:宽济法师-40理趣经简介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理 趣 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成就殊勝一切如來金剛加持三摩耶智,已得一切如來灌頂寶冠,為三界主,已證一切如來一切智智,瑜伽自在,能作一切如來一切印平等種種事業,於無盡無餘一切眾生界,一切意願作業皆悉圓滿,常恒三世一切時,身語意業金剛大毘盧遮那如來。在於欲界他化自在天王宮中,一切如來常所遊處,吉祥稱歎大摩尼殿,種種間錯鈴鐸繒幡微風搖擊,珠鬘瓔珞半滿月等而為莊嚴。與八十俱胝菩薩眾俱,所謂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金剛拳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纔發心轉法輪菩薩摩訶薩、虛空庫菩薩摩訶薩、摧一切魔菩薩摩訶薩。與如是等大菩薩眾,恭敬圍遶而為說法。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潔白,說一切法清淨句門。所謂妙適清淨句是菩薩位,欲箭清淨句是菩薩位,觸清淨句是菩薩位,愛縛清淨句是菩薩位,一切自在主清淨句是菩薩位,見清淨句是菩薩位,適悅清淨句是菩薩位,愛清淨句是菩薩位,慢清淨句是菩薩位,莊嚴清淨句是菩薩位,意滋澤清淨句是菩薩位,光明清淨句是菩薩位,身樂清淨句是菩薩位,色清淨句是菩薩位 ,聲清淨句是菩薩位,香清淨句是菩薩位,味清淨句是菩薩位。何以故?一切法自性清淨故,般若波羅蜜多清淨。金剛手!若有聞此清淨出生句般若理趣,乃至菩提道場,一切蓋障及煩惱障、法障、業障,設廣積集,必不墮於地獄等趣。設作重罪,銷滅不難。若能受持,日日讀誦作意思惟,即於現生證一切法平等金剛三摩地,於一切法皆得自在,受於無量適悅歡喜,以十六大菩薩生,獲得如來及執金剛位。時薄伽梵,一切如來大乘現證三摩耶一切曼荼羅持金剛勝薩埵,於三界中調伏無餘,一切義成就,金剛手菩薩摩訶薩,為欲顯明此義故,熈怡微笑,左手作金剛慢印,右手搊擲本初大金剛,作勇進勢,說大樂金剛不空三摩耶心。
 
爾時薄伽梵毘盧遮那如來,復說此一切如來寂靜法性現等覺出生般若理趣。所謂金剛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義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一義利故,法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一切業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一切分別無分別性故。金剛手!若有聞此四出生法,讀誦受持,設使現行無量重罪,必能超越一切惡趣,乃至當坐菩提道場,速能剋證無上正覺。時薄伽梵如是說已,欲重顯明此義故,熈怡微笑,持智拳印,說一切法自性平等心。
 
時調伏難調釋迦牟尼如來,復說一切法平等最勝出生般若理趣。所謂欲無戲論性故,瞋無戲論性;瞋無戲論性故,癡無戲論性;癡無戲論性故,一切法無戲論性;一切法無戲論性故,應知般若波羅蜜多無戲論性。金剛手!若有聞此理趣,受持讀誦,設害三界一切有情,不墮惡趣,為調伏故,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時金剛手大菩薩,欲重顯明此義故,持降三世印,以蓮花面微笑而怒顰眉猛視,利牙出現,住降伏立相,說此金剛吽迦邏心。
 
時薄伽梵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復說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所謂世間一切欲清淨故,即一切瞋清淨;世間一切垢清淨故,即一切罪清淨;世間一切法清淨故,即一切有情清淨;世間一切智智清淨故,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金剛手!若有聞此理趣,受持讀誦作意思惟,設住諸欲猶如蓮花,不為客塵諸垢所染,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時薄伽梵觀自在大菩薩,欲重顯明此義故,熈怡微笑,作開敷蓮花勢,觀欲不染,說一切群生種種色心。
時薄伽梵一切三界主如來,復說一切如來灌頂智藏般若理趣。所謂以灌頂施故,能得三界法王位;義利施故,得一切意願滿足;以法施故,得圓滿一切法;資生施故,得身口意一切安樂。時虛空藏大菩薩,欲重顯明此義故,熈怡微笑,以金剛寶鬘自繫其首,說一切灌頂三摩耶寶心。
 
時薄伽梵得一切如來智印如來,復說一切如來智印加持般若理趣。所謂持一切如來身印,即為一切如來身,持一切如來語印,即得一切如來法,持一切如來心印,即證一切如來三摩地,持一切如來金剛印,即成就一切如來身口意業最勝悉地。金剛手!若有聞此理趣,受持讀誦作意思惟,得一切自在、一切智智、一切事業、一切成就,得一切身口意金剛性、一切悉地,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時薄伽梵,為欲顯明此義故,熈怡微笑,持金剛拳大三麼耶印,說此一切堅固金剛印悉地三摩耶自真心。
時薄伽梵一切無戲論如來,復說轉字輪般若理趣。所謂諸法空,與無自性相應故,諸法無相,與無相性相應故,諸法無願,與無願性相應故,諸法光明,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故。
 
時文殊師利童真,欲重顯明此義故,熈怡微笑,以自劍揮斫一切如來已,說此般若波羅蜜多最勝心。
時薄伽梵一切如來入大輪如來,復說入大輪般若理趣。所謂入金剛平等,則入一切如來法輪,入義平等,則入大菩薩輪,入一切法平等,則入妙法輪,入一切業平等,則入一切事業輪。時纔發心轉法輪大菩薩,欲重顯明此義故,熈怡微笑,轉金剛輪說一切金剛三摩耶心。
 
時薄伽梵一切如來種種供養藏廣大儀式如來,復說一切供養最勝出生般若理趣。所謂發菩提心,則為於諸如來廣大供養,救濟一切眾生,則為於諸如來廣大供養,受持妙典,則為於諸如來廣大供養,於般若波羅蜜多,受持讀誦,自書教他書,思惟修習,種種供養,則為於諸如來廣大供養。時虛空庫大菩薩,欲重顯明此義故,熈怡微笑,說此一切事業不空三摩耶一切金剛心。
時薄伽梵能調持智拳如來,復說一切調伏智藏般若理趣。所謂一切有情平等故,忿怒平等,一切有情調伏故,忿怒調伏,一切有情法性故,忿怒法性,一切有情金剛性故,忿怒金剛性。何以故?一切有情調伏,則為菩提。時摧一切魔大菩薩,欲重顯明此義故,熈怡微笑,以金剛藥叉形,持金剛牙,恐怖一切如來已,說金剛忿怒大笑心。
時薄伽梵一切平等建立如來,復說一切法三摩耶最勝出生般若理趣。所謂一切平等性故,般若波羅蜜多平等性,一切義利性故,般若波羅蜜多義利性,一切法性故,般若波羅蜜多法性,一切事業性故,般若波羅蜜多事業性應知。時金剛手,入一切如來菩薩三摩耶加持三摩地,說一切不空三摩耶心。
 
時薄伽梵如來,復說一切有情加持般若理趣。所謂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一切我故,一切有情金剛藏,以金剛藏灌頂故,一切有情妙法藏,能轉一切語言故,一切有情羯磨藏,能作所作性相應故。時外金剛部,欲重顯明此義故,作歡喜聲,說金剛自在自真實心。
 
爾時諸母女天,頂禮佛足,獻鈎召攝入能殺能成三摩耶真實心。
爾時末度迦羅天三兄弟等,親禮佛足,獻自心真言。
爾時四姊妹女天,獻自心真言。
 
時薄伽梵無量無邊究竟如來,為欲加持此教令究竟圓滿故,復說平等金剛出生般若理趣。所謂般若波羅蜜多無量故,一切如來無量,般若波羅蜜多無邊故,一切如來無邊,一切法一性故,般若波羅蜜多一性,一切法究竟故,般若波羅蜜多究竟。金剛手!若有聞此理趣,受持讀誦思惟其義,彼於佛菩薩行皆得究竟。
 
時薄伽梵毘盧遮那得一切祕密法性無戲論如來,復說最勝無初中後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金剛法性般若理趣。所謂菩薩摩訶薩大欲最勝成就故,得大樂最勝成就,菩薩摩訶薩大樂最勝成就故,則得一切如來大菩提最勝成就,菩薩摩訶薩得一切如來大菩提最勝成就故,則得一切如來摧大力魔最勝成就,菩薩摩訶薩得一切如來摧大力魔最勝成就故,則得遍三界自在主成就,菩薩摩訶薩得遍三界自在主成就故,則得淨除無餘界一切有情住著流轉,以大精進常處生死,救攝一切利益安樂,最勝究竟皆悉成就。何以故?
 
菩薩勝慧者,  乃至盡生死,
 恒作眾生利,  而不趣涅槃。
 般若及方便,  智度所加持,
 諸法及諸有,  一切皆清淨。
 欲等調世間,  令得淨除故,
 有頂及惡趣,  調伏盡諸有。
 如蓮體本淨,  不為垢所染,
 諸欲性亦然,  不染利群生,
 大欲得清淨,  大安樂富饒,
 三界得自在,  能作堅固利。
 
金剛手!若有聞此本初般若理趣,日日晨朝或誦或聽,彼獲一切安樂悅意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究竟悉地,現世獲得一切法自在悅樂,以十六大菩薩生,得於如來執金剛位。
 
爾時一切如來,及持金剛菩薩摩訶薩等,皆來集會。欲令此法,不空無礙,速成就故,咸共稱讚金剛手言:
 
善哉,善哉!大薩埵!  善哉,善哉!大安樂!
 善哉,善哉!摩訶衍!  善哉,善哉!大智慧!

 善能演說此法教,  金剛修多羅加持,
 持此最勝教王者,  一切諸魔不能壞,
 得佛菩薩最勝位,  於諸悉地得不久。
 一切如來及菩薩,  共作如是勝說已,
 為令持者速成就,  皆大歡喜信受行。

宽济法师-39楞严经 粤语 (KJ)039

宽济法师解述楞严经,讲于2014年10月。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经》、《首楞严经》。据传说,由般剌密谛在唐朝时传至中国,经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译成汉文。印顺法师认为它与《圆觉经》、《大乘起信论》属于晚期如来藏真常唯心系的作品。

全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第一卷为序分。讲述此经说法因缘:佛遣文殊师利以神咒保护阿难免受摩登伽女诱惑破戒,并为其说明众生流转生死,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在此即可明显见到,此经为本体论之思想,并以常乐我净的见解加以阐述,非世尊因缘法之教授。

经文

在线收听下载:
宽济法师-39楞严经 1-30

宽济法师-39楞严经 31-60

宽济法师-39楞严经 61 – 78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

宽济法师-38唐密心要 粤语 (KJ)038

唐密,又称真言陀罗尼宗、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佛教密宗流派,发源于印度,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传入汉传佛教中,主要以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密法为主,称为二部纯密。唐朝之后,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密法在中国失传,外传至日本,现代日本所传的东密、台密二个流派皆是源自于唐密。

唐密根源于南印度的如来藏学派,强调人本有清净本性。

唐密的特色在于揉合胎藏界与金刚界两个密宗流派为一体,传统上,以开元三大士传入的胎藏界《大日经》,与金刚界《金刚顶经》合称二部大法,称为“纯密”,而称以前所译出的为“杂密”。“纯密”与“杂密”的区分,见诸弘法大师空海的“三学录”。主要的道场包括长安的大兴善寺、青龙寺和扶风县的法门寺。

在线收听下载:宽济法师-38唐密心要

目录内提供网盘下载链接
回目录